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_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图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

2.吉利只会造传统燃油车?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浩瀚!

3.新能源驱动增长,吉利2022年业绩亮眼、实现高质量发展

4.吉利新能源差在哪,刘智丰如何突围?

5.吉利人事再变动,李东辉升任控股集团CEO

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_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图

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

        审视吉利沃尔沃重组的新框架、新视角

       撰文?|?社长

       编辑?|?老司机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2020年的开头有些与往不同。?

       从概率而言,这场疫情无疑是数年不遇的黑天鹅事件,以致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也因此延期。影响还不止如此,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诸多企业还在承受与应对着复工、复产带来的困扰与压力。

       不过,当人们仍将目光停留在抗疫之时,业内发生了另外两件同样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大事件。

       第一件事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最近,其股价虽然起起伏伏,但市值已超过大众集团,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公司。无论汽车媒体、证券分析师,还是投资爱好者,都在津津乐道于特斯拉的股价走向。

       对此,路由社曾刊发专文报道,资本市场需要在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为特斯拉找到一个新位置,一个新的估值模型。随后,友媒ACW进一步提出,特斯拉“或许永远达不到IT圈或互联网圈可能实现的规模”,但“其实已经是一个有模有样的硅谷托拉斯”,“这或许将是未来车圈再上升级的一种走向。”

       第二件事来自吉利控股集团。2月10日,该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集团率先发布新闻通稿称,公司管理层与吉利汽车(HK.0175)正在进行初步讨论,“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与前一个事件一样,无论汽车媒体,还是证券分析师、投资爱好者,都在分析两家公司重组的深层原因,及其重组成功后的各种可能性。

       今天,我们试着将两个事件放在同一个参照系中进行观察,即在新四化浪潮席卷下的汽车产业变局当中,叠加汽车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黑天鹅事件,在这三重因素交错影响之下,该如何评价两家表现出惊人之举的企业,及其代表的汽车行业的可能走向。

       面对不确定性高企的未来,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三元结构”,即区分脆弱、强韧和反脆弱性的一套认识模型,或许是个统一而可行的观察视角与评价体系。在《反脆弱》一书中,他提出“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能力,类似生物有机体那样本身就能从波动、随机、混乱和压力当中获得成长的属性,就是与脆弱相对的反脆弱性。

       当下,随着车企应对“新四化”的竞争不断升级,依照纳西姆?塔勒布的这个三元结构来评判,在全球各大老牌车企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分野。

       谁会是脆弱者?

       在一部134年的汽车史中,大多数汽车品牌与企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少数公司虽几度沉浮,却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至今屹立不倒。不过,在这一波新四化浪潮倒逼下的产业大变局当中,有些百年企业或举步维艰,或方寸大乱。

       首当其冲的是有百年历史的福特汽车。

       事实上,在汽车“新四化”战略布局方面,福特可以说非常超前。但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家总是容易“起大早,赶晚集”。

       早在2015年,在时任CEO马克·菲尔兹的掌舵下,福特就树起了发力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大旗,成为最早喊出“面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百年车企巨头。

       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福特股价累计下滑40%,马克·菲尔兹推动福特转型的大业未成,便被失去耐心的投资者和福特家族扫地出门,现任CEO韩恺特上任。随之而来的是密集的高层人事震荡与战略调整。

       总结功败垂成的原因,是被“唯数目字是举”的华尔街精英拖累了也好,是被不靠谱的职业经理人坑了也罢,甚至说与比尔·福特本人“进两步,退一步”的优柔寡断性格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福特内部的运营体制出了问题。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福特CEO韩凯特和大众CEO迪斯颇具深意的一次握手

       好在福特已经迷途知返。2019年1月15日,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宣布结盟,将探讨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移动出行方面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前瞻“新四化”机遇方面,德国豪华车巨头宝马集团也走过几年弯路。

       早在2011年,宝马集团就发布了面向城市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定位纯电动车的BMW?i品牌,并于2013年率先推出了两款纯电动汽车i3与i8。由此,宝马成为业内最早推出新能源子品牌,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豪华车品牌。

       紧随其后,2016年,MINI又发布了一款聚焦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百年概念车。但此后研发工作纷纷停摆,让宝马错失了持续保持相关领域技术和商业领先的良机。

       宝马中国重回新四化前沿阵地,并欲抢占5G新赛道

       直到2019年,为了弥补此前的战略误判和丢掉的市场先机,重新抢回5G时代的新赛道,宝马重新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寻找新的业务抓手和突破口。为此,实现在华合资企业增资扩股的宝马集团,开始押注具有本地制造、销量基础、技术风口、政策红利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中国市场,并与腾讯、中国联通、四维图新三家中国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布局自动驾驶本土研发。

       除了上述两家欧美企业,由于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众所周知的高管变动,一向以“技术日产”自诩的日产公司,同样在逐渐丧失在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三大领域的领先优势。

       不过,目前日产也在奋起直追。通过将股息削减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实施此前宣布的在全球裁员1.25万人的计划,日产试图削减产能、释放资金,用于投资下一代技术,以保持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力。

       显然,相比前面三家企业犹未迟也的亡羊补牢和痛定思痛的战略回调,在“新四化”竞争加剧的新阶段,其他更多只剩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的传统企业,都将纷纷落入“脆弱”这一栏,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

       比如,丰田、大众这两大传统汽车的领头羊,因着面向“新四化”的转型决心,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包括业务结构、业务重心的重塑,加之两位掌门人丰田章男和赫伯特?迪斯身先士卒的积极进取与推广站台,让丰田和大众有望成为少数几家具有“强韧性”的传统车企。

       而常被视为汽车行业“颠覆者”的特斯拉,则基于自身科技公司的差异化基因,足够丰富多元的业务带宽,加上中国故事的想象空间,当然外加马斯克本人的破圈效应,正在逐步成长为少有的“反脆弱”样本。

       那么,放在同一个坐标下,回看吉利李书福40年的创业史,特别是正在推进中的沃尔沃和吉利沃尔沃合并上市的动议,不断蜕变当中的吉利和沃尔沃,以及和即将整合诞生的吉沃新集团(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新吉沃”),又会落在哪个区间呢?

       新吉沃如何反脆弱?

       迄今为止,吉利控股已收购沃尔沃十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各方取得的共赢,或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脆弱走向强韧的企业样本。那么,身处汽车行业的新四化转型期,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又将如何实现面向反脆弱性的迈进?

       2010年8月2日,吉利成功交割沃尔沃汽车100%股权

       在此前一篇《吉利沃尔沃重组:找钱省钱,为了明天能挣钱》的文章中,路由社曾提及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是顺应汽车行业的趋势。与之类似的,还有去年PSA与FCA的合并。但需要指出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与PSA同FCA合并,还有已知的其他任何车企间的结盟,其实质均截然不同,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用新的认知框架去定义。

       如果说PSA与FCA“结婚”,是合并同类项,充其量是1+1=2。那么,气质迥异的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或将发生质的裂变,产生1+1>2的效果。路由社认为,吉沃新集团的反脆弱性的关键因素,也正是来源于此。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采用杠铃策略,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关键。何为杠铃策略?即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时,在一个系统中同时采取最稳健和最“投机”的做法,不走中间路线。由此,一家企业既可以保证生存,又能够在小概率风险爆发时转危为机。

       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正是杠铃策略的绝佳体现。

       正如我们所见,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新四化考题,沃尔沃的表现一直都是非常积极的——比如,在电气化上,沃尔沃老早许下2025年实现产品全面电气化的承诺;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是最早与Uber无人驾驶部门达成合作的车企;在智能网联上,沃尔沃旗下的极星2,又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原生安卓车载系统的车型,等等。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新总部具备独立设计、研发的能力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反映出的事实是,沃尔沃是一家更加喜好且擅长拥抱不确定性的车企。

       相对而言,吉利则是稳健的。体现出这种稳健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国内诸多车企悍然押宝纯电动汽车时,吉利则始终在坚持新能源技术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燃油、混动、纯电动乃至生物燃油车型并举。

       若沃尔沃与吉利持续保持分立,为了对冲风险,双方不得不在各自的策略上打折扣。但沃尔沃与吉利重组,将使事情变得不一样——按照杠铃策略,沃尔沃与吉利分别最大化地坚持各自的激进与稳健,就能最大程度上对冲未来更多的不确定风险。

       路由社认为,重组后的沃尔沃与吉利,使这样一种更深层次的分工成为了可能——沃尔沃作为新集团“先锋”的角色将更加突出,它将更加集中地承担起新集团开拓未来(尤其是创新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应用)的职能;原吉利体系则会更多地扮演“压舱石”的角色,通过相对稳健的风格、更为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和业务范围,来帮助新集团应对汽车行业漫长的转型周期。

       当然,双方进行重组的工作仍将是漫长而富有挑战的——一些重要职能将在沃尔沃与吉利之间重新分配,双方要在保持一定品牌区隔的前提下,搭建更具有柔性的硬件平台,而互联网企业普遍流行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或许也会在吉沃新集团出现。

       据路由社此前从吉利方面获得的消息,李书福已经邀请了汉肯?萨缪尔森在新公司成立后担任领导工作。新公司的具体管理架构还没有决定,汉肯将根据业务需要对管理架构提出建议。而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旗下的四个品牌:吉利、沃尔沃、领克(80%)和极星(50%)的资产将全部注入重组后的新公司,重组方案中会做出相应的安排。

       毋庸置疑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互补属性,特别是过往十年来,双方在平台共享、业务投资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深度沟通与协作经验,会使其重组面临的阻碍比其他车企更小。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实质上是在对各自发展风格不作颠覆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对冲。

       创业家助攻“反脆弱性”

       “企业家是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开创并领导了一项事业的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个被广为接受的“企业家”定义,指出了企业家身上主动承担波动与风险,拥抱不确定性,并为此承担责任的特征。这一点,在那些创立了一家企业的创业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提及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演进的价值,纳西姆?塔勒布写道:“创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甚至仅仅是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他还认为,那些为了全球经济增长与他人脱贫而承担风险、作出牺牲的创业家们正是整个经济系统反脆弱性的来源。

       在拥抱创新、崇尚个性的硅谷和IT行业,就普遍流行着为社会整体的反脆弱性助攻的创业家。而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标记了这个企业的基因、面貌和价值观。就像斯蒂夫?乔布斯定义了苹果,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共同塑造了谷歌,而扮演传统汽车“颠覆者”的马斯克,同样定义了特斯拉。

       不过,受到产业链条漫长、组织体系复杂、股东分散或国有资产主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创业家和企业性格互为表里,直接为社会反脆弱性助攻的现象,在汽车工业界却并不多见。除了“钢铁侠”马斯克,“放牛娃”李书福或许是另一个例外。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困难唤醒了天才。而面对困难挑战,竭尽所能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则成就了创新。

       奥维德的话同样适用于创业家李书福。回头来看,吉利李书福创业的40年,也是一个伴随波动性、随机性的应变过程。对于外部环境出现的种种波动和压力,李书福的态度不是抱怨颓丧,而是每每表现出不懈的奋斗与不息的激情。

       2018年,在一篇名为《我很愿意做一头牛》的亲笔自述中,李书福非常罕见地谈及自己六度创业的历程。

       在这篇万字长文中,除了礼赞改革开放40年提供的时代机遇,也不难读出李书福作为第一代创业者的筚路蓝缕,越挫越勇的企业家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不竭的创业动力,还有面对竞争、转型时,所表现出的奋斗和成长,韧性与灵活性。

       当然,除了这种创业家普遍具有的百折不挠和砥砺奋斗的精神,更能体现创业家李书福的创业思想和经营哲学的,还是下面这两段话:

       “我从牵牛的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比如白天把牛喂好,晚上还要为牛驱赶蚊子,这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

       “人与牛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处呢?我很愿意做牛,因为只要有草吃,我就会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有价值贡献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可以为农民耕地,给农民带来快乐,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很诚实,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有人帮助牵鼻子,不会走错方向。”

       “放牛娃”李书福六度创业的起点,走街串巷给人照相

       “放牛娃”李书福的这套“做牛论”,可以从另一位著名的东方企业家稻盛和夫身上找到相似与共鸣——一种从自身经历和身边小事,尤其是从生物体、自然界吸取经验和思想的经营理念。

       这位继“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之后当代最知名的日本创业家,不仅凭借壁立千仞的热情,创立了京瓷和第二电信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退休之后的80岁高龄,出掌一度破产的日航,仅用424天就帮助日航扭亏为盈。除了牢牢抓住商业是“利他之心的回报”这个本质,更在于他始终燃烧的斗魂与敬业利他的精神。

       回到一个初创企业不断战胜困难、完成淬炼,从而获得反脆弱性的过程,一代创业家能够起到多大的助攻作用?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沃尔沃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一次采访中总结道。

       李书福考察沃尔沃亚太,并与公司管理层合影

       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李书福这位“伟大企业家”的视野、心胸和学习能力,同样也是沃尔沃汽车自2009年被吉利收购以来,十年巨变的重要动力之一。“从10年前一家只有188人的销售公司,到如今拥有超过近9000名员工、几乎覆盖汽车全业务链的一个完整体系,并且在产品领域拥有领导权和主导能力,沃尔沃已经从一家发源于瑞典的欧洲公司,发展成了真正全球化的公司。”

       在《我很愿意做一头牛》一文中,李书福提及,“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困难和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区域合作,跨业态协同,都是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只要有利于用户体验,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

       由上可见,李书福不仅对二十一世纪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做出了预判,同时提出了吉利创业使命的自我认知与认同,以及应对变革趋势和跨界融合的开放思维和方法论。不难预见,在李书福擘划当中的吉沃新集团,大概率也将成为从强韧向反脆弱转移和过渡的新的案例。

       结语:

       关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机制和必要条件,塔勒布还揭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种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对此,他提出了一个相应的洞见,压力源也是信息源,对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极为必要的,“一个亟须压力的反脆弱系统如果长期缺乏压力源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从这个内在机制角度出发,反观吉利近年来的高速成长和李书福的完美逆袭,除了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红利、自身对机遇的敏感与把握,以及创业家的砥砺拼搏,另一个维度的动作也不容忽视。

       自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此后一系列的扩张举措,包括收购马来西亚宝腾、路特斯、英国锰铜,先后入股戴姆勒、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全球公司,无不表现出这家民营汽车企业对压力源的开放与拥抱的态度。此次新吉沃重组上市的动议,无疑也是这种反脆弱性性格的体现,主动拥抱压力源的延续。

       塔勒布还认为,“你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其实它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当前,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仍未消退,车市不得不遭遇现实困局和行业变局的双重重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正是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多重波动性,未尝不是好事。

       此时,从反脆弱性角度对特斯拉、新吉沃,乃至整个汽车行业进行审视与评价,或许正是对行业重新认识风险和波动性,乐观拥抱不确定性的最大启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只会造传统燃油车?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浩瀚!

       作者?|?凌云?杨梦丹

       来源?|?汽车大观

       整体销量风光无限的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并不如意。

       2015年,吉利高调发布“蓝色吉利行动”,在自主品牌当中率先宣布向电动化转型,并定下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品牌整体销量的90%以上”的目标。

       如今5年过去,虽然旗下已有6家新能源品牌,但吉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却并未如当初设想的那般“一切顺利”。2019年吉利汽车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销量为11.3万辆,仅占总销量的8.3%。

       进入2020年,吉利新能源汽车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

       统计数据显示,在上半年前5个月车市“停摆”的情况下,吉利汽车前三季度的总销量达到875,472辆,其中,9月份销量为126,365辆,同比增长11%,环比增长11%,整体表现亮眼。

       然而,整体销量成绩的优异,更加映衬出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悲惨。

       据统计,1-9月包含几何A、几何C、帝豪EV、?帝豪GSe等车型在内,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不足5万辆,9月份更是仅卖出新车6,092辆,连同比或环比数据都未敢公布。从今年前9个月的数据看,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5.5%左右。

       在2020年剩余的时间内,如果没有奇迹发生,那么吉利汽车“蓝色吉利行动”的落空已是事实。

       与此同时,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产之后的特斯拉加速攻城略地,头部造车新势力蓄势而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留给吉利的市场空间和时间,已然不多。

       2015年,“蓝色吉利行动”发布,吹响了吉利汽车向电动化转型的号角。

       在吉利的新能源战略中,兼顾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三种技术路线,同时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甲醇汽车。战略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吉利整体销量的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

       然而,吉利汽车的高调并未持续多久。

       在“蓝色吉利行动”发布之后的三年中,除以极慢的速度推出帝豪EV、帝豪PHEV、帝豪GSe等“油改电”车型外,吉利在新能源市场上再无较大动作。

       直到2019年4月,新能源子品牌——几何汽车发布,才让外界看到吉利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决心。

       作为与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并行的吉利旗下一级子品牌,几何汽车发布之初被冠以“东半球最美新能源车”的头衔。不过,从随后几何汽车的市场表现和产品规模来看,外界再次高估了吉利。

       截至目前,几何汽车旗下仅有瞄准13万-18万级别市场的紧凑型SUV几何C和瞄准15万-25万级别市场的紧凑型轿车几何A两款车型,其中几何C还是最近才推出的新车。

       由于几何品牌的销售业绩不佳,挂帅吉利新能源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郑状也“被迫下课”。

       反观与几何汽车几乎同时成立的广汽新能源,目前已有Aion?S(埃安S)、Aion?V(埃安V)、Aion?LX(埃安LX)、传祺GE3四款产品,涵盖小型SUV、紧凑型轿车、紧凑型SUV以及中型SUV,完成了对13万-35万元价格市场的覆盖。

       与此同时,同属吉利新能源阵营的电动高性能汽车品牌Polestar极星,与其对标的特斯拉之间,差距也是越来越大。具体而言,凭借着国产model?3,当前特斯拉已经开始展现较强的市场统治力,而Polestar极星的市场焦点——国产Polestar?2,不仅在品牌知名度和价格上不占优势,而且才刚刚开始交付。

       除了产品推新缓慢以外,吉利新能源的线下渠道规模也大幅落后竞争对手。

       公开报道显示,以北上广为例,几何汽车在三地共有不到20家经销商,而广汽新能源则有经销商近30家,其中大部分还是专营店。正因如此,目前包括几何汽车在内的吉利新能源汽车销售,只能依托吉利品牌4S店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处处慢半拍的吉利也正在错过“年内有关部门多次提到的新能源车下乡”等一系列风口。

       2020年7月15日,工信部联合农业部、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显示,共有16款新能源车型可以享受2000元-8000元不等的优惠,但受惠车型中未见有吉利的产品。

       究其原因,与吉利新能源产品规划的落地迟缓不无关系。受惠下乡新能源车大部分属于10万元以下的微型、小型纯电动车,而吉利并无该类型产品。

       虽有产品和市场布局迟缓之过,但深究之下不难发现,品牌布局混乱、核心技术缺失,才是吉利折戟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根源所在。

       业内有声音指出,相比广汽、比亚迪等品牌,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显得“极不专一”。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控股集团组织架构颇为复杂。截至目前,旗下共有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科技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铭泰集团五大业务分支。若再加上枫叶汽车,其整车品牌更是多达10余个。

       而在新能源方面,从几何、极星、枫叶,再到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的远程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和未来的smart,吉利控股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已经有6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6个新能源品牌分属于不同的集团。

       从2014年以前因当时的帝豪、英伦、全球鹰三个品牌之间相互掣肘,导致品牌发展受阻的前车之鉴来看,很难说,当前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败局,没有受到其多品牌战略的拖累。

       除此之外,核心技术的缺失是吉利兵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又一重要因素。

       纵观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新能源车企,不管是在“三电”等硬件领域,还是在智能驾控等软件方面,几乎都有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

       以体量小于吉利的比亚迪为例,后者不仅拥有自主的电芯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而且研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刀片电池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较之下,吉利还在集中力量试图在内燃机等传统燃油车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为打脸的是,剔除沃尔沃的技术支持之后,吉利自身在传统燃油车技术方面,并未取得较大突破。

       也正因如此,几何的GE平台并不是脱胎换骨的纯电平台。这也进而导致,不管是早已上市的几何A,还是刚刚上市的几何C,均被业界诟病是帝豪系列电动车产品的“换标换壳”升级版。

       与此同时,受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掣肘,吉利新能源产品不仅定位一直处于中低端水平,而且相比广汽新能源和比亚迪等品牌而言,在产品力和溢价方面也在逐渐落后。

       “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发展缓慢,主要是现在国内市场竞争太激烈,吉利顾不过来。”工信部培训中心汽车专家张翔分析指出,“目前吉利对领克品牌的市场投入最大,对于其他子品牌,只能先布局,然后再谋发展。”

       言下之意,即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吉利定会“卷土重来”。

       事实也是如此。自2020年6月份以来,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动作频频。

       2020年北京车展前夕,吉利汽车旗下领克品牌发布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据吉利方面介绍,该架构更新和扩宽了纯电动汽车的“三电”范围,即在原有BEV车型所强调的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旧三电”的基础上,扩展更新至电驱动、电管理和电生态“新三电”,并且在智能化上有较大突破。

       随后,吉利又积极布局“换电”市场。目前,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已在重庆、杭州、济南、淄博等地逐步落地,在全国签约的换电站超过1000座。

       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吉利也在不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资料显示,2019年度,吉利汽车研发投入为54.56亿元,其中,用于节能车型和相关前瞻性基础技术的经费支出近50亿元,占吉利汽车研发总投入的90%以上。

       而在不久前,吉利汽车科创板首发过会,成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登陆国内科创板,吉利汽车将募集资金204.25亿元,其中80亿元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前瞻技术研发项目,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项目,6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也就是说,研发投入将占募集资金的大头。

       在“一片大好”的形势面前,吉利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再次表露出十足的信心。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表示:“按照现有规划,2021年开始,多款基于浩瀚架构的新车型将陆续投放市场。2021年将成为吉利的科技转型与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全速之年。”

       愿景虽然美好,但现实却很堪忧。

       据EV?Sales统计,在2019年全球新能源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中,吉利排第八名,销量远落后于特斯拉、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企业。

       而一年时间过去,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更加“热闹”。尤其是以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近来的表现更是高歌猛进、销量连涨。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9月,蔚来交付新车4709辆,环比增长18.7%,小鹏汽车交付3478辆,环比增长31%。就连频繁断轴、质量问题频发的理想汽车也交出了销售新车3504辆,环比增长29.3%的成绩单。

       面对造车新势力的步步蚕食,2020年吉利还能否守住新能源汽车市场前八的位置,还不得而知。

       此外,特斯拉或许将是吉利新能源市场突围之战的又一拦路虎。

       目前,国产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补贴后售价已降至24.99万元,这对于主打15万-25万区间价格战的吉利新能源车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威胁。而且,随着特斯拉model?Y的即将国产,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内的空间或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可以说,在“机会之窗逐渐关闭”的背景下,如果依旧拿不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吉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突围之战,终将是一句空话。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新能源驱动增长,吉利2022年业绩亮眼、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燃油汽车独霸全球的时代,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这三大件是车企的技术“命根”。而当新能源汽车开始兴起,不仅发动机开始被电池电机替代,连驾驶技术都因为特斯拉这样的“车机厂商”的出现而独立开辟出了第四大件——车机系统。

       电池电机这玩意起码还是个工业范畴的技术,但是来到车机,核心技术却成了0和1的数字编程,这可把擅长大基建大机器生产的自主企业难倒了。

       尽管完全自动驾驶的概念已经被行业内提及了n+1次,但是在自主车企行列中,真正能拿出完全自动驾驶车型来叫板特斯拉的,没有。

       直到吉利旗下品牌?领克ZERO?concept亮相,这个先例被打破了。

       9月23日,吉利汽车集团正式发布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Sustainable?Experience?Architecture)。同时,基于该架构的首款纯电豪华轿跑概念车——领克ZERO?concept首度公开亮相,并将于2021年实现量产上市。?而关键是,浩瀚架构是一款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架构。

       在新能源车型和数字化出行技术日渐被鼓励的环境下,吉利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成绩其实不算十分出色,然而,长期以来平平无奇的吉利,却突然间亮出了完全自动驾驶这样自主车企前所未有的技术,着实让人大吃一惊。

       在注定无法逆转的新能源、自动驾驶道路上,自主车企乃至全球车企的技术仍旧参差不齐,要看到胜负的终点还有很远。而习惯默默无闻的吉利,背后到底还憋了多少关于未来出行技术不为人知的大招?未来又会不会再次出奇制胜,拔得头筹呢?

       其实不是突然间

       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几十年来吉利在国内市场一直在默默耕耘。

       2019年上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共计收入475.59亿元,净利润达40.47亿,市场占有率达到6.5%,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2个百分点。到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收入达368.20亿人民币,净利润23.20亿人民币,市占率从年初的6.51%稳定上升至6.74%。

       作为第一家民营车企,从97年开始进军汽车行业,长久以来,吉利在国内燃油车市场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是对沃尔沃的收购,为吉利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赋能,另一边厢仍不忘在海外多国建厂拓展海外市场,同时接盘各种濒临破产但仍然具有商业价值的细分车企。

       在燃油时代,吉利始终保持着十分稳健上升的状态。

       但是当电动势力开始兴起时,吉利作为传统车企的领军企业,光芒却难免被造车新势力所掩盖。所以,当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浩瀚架构突然登场,才如此让人吃惊。

       但其实,这一切并不是突然间,只是吉利只是不爱声张。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吉利一直稳扎稳打。

       2013年吉利与康迪达成合作协议,为市内交通开发经济适用的电动车;2015年,吉利汽车正式发布蓝色吉利行动:计划到2020年公司销售汽车中有90%为新能源汽车。2018年-2020年将推出30多款新能源和节能车型;2019年,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几何汽车正式发布。根据产品规划,几何将在2025年之前,推出十余款全新纯电动汽车,覆盖轿车、SUV、MPV等多种车型。

       而在数字化技术方面,2018年,吉利汽车成为首个实现L2等级自动驾驶技术全面量产的中国品牌。截至2019年4月,吉利汽车已累计售出45万辆搭载智能驾驶技术的车型。

       去年5月,吉利CTO冯擎峰曾公开阐述过吉利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路径。

       2015年,吉利实现中国品牌ADAS零突破,全新博瑞的上市,开启了吉利自动驾驶技术的1.0阶段;

       2018年,博瑞GE成为首款搭载L2功能的全新量产车型,同时宣告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进入2.0阶段;

       2020年,吉利将实现L3等级自动驾驶的车型量产,局部工况实现L3级别的高度自动驾驶,这将意味着吉利汽车自动驾驶技术进入3.0阶段。

       2020年,当杭州亚运会的时候,吉利会在亚运区域内完全实现自动驾驶,依托5G时代的低延时、超高速网络环境,吉利汽车通过40多个传感器打造的单车智能架构,结合5GV2X车路协同的融合路线,利用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助力L4级无人驾驶产品量产落地。

       2022年,在高精地图和5G支持下,吉利将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202X年,实现城市自动驾驶巡航。

       之前提到的这一系列计划,在历时4年完成的浩瀚架构公布后,再一次得到了实锤——总裁安聪慧表示:针对Robo?Taxi等智能交通工具,我们将于2022年,率先在结构道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在2025年之前,在开放道路上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一切都并不突然,而是有条不紊地“顺其自然”,吉利深谙厚积薄发之道。

       一直保持技术过剩

       在吉利的技术战略当中,有个原则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技术过剩”,意思就是产品在某个方面的功能、性能、质量等技术优势,远远超出客户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

       吉利总裁安聪慧的观点,是坚持做用户思维,一直保持技术过剩。

       不断推翻、重来,再推翻,直到超出客户期待,甚至不惜“技术过剩”,这就是吉利式开发。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吉利常给人感觉在市场上的步伐要慢一些,事实上,吉利的新能源技术储备很丰富。

       但同时,吉利仍会根据用户需求推出合适的产品。过去在燃油车市场的成绩斐然是这样,后来,当电动车需要消化,网约车业务需要扩张时,吉利便推出了曹操出行。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一定要顺应整个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和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围绕这些变化,我们的组织和文化也要发生变化。想把好的产品、好的技术提供给消费者,那么企业战略、组织、文化是最重要的支撑。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安聪慧表示。

       他表示,吉利对于未来汽车的思考、规划和认知认识,核心诉求还是始终围绕用户。

       “我们未来不光是产品数量的问题,我们要看的是单车在细分市场的表现。不简单靠数量,未来我们是要靠体验、靠技术制胜。我们拥有更好的技术,我们始终思考,电动车不能为了纯电而纯电,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我们要从全方位、立体化来思考,从硬件层、系统层、生态层全方面布局。”

       尽管目前来说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仍旧是平平无奇,但对于坚持技术过剩的吉利来说,它不是没有储备,而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接下来,吉利将迎来两方面的“时机”,其一是在凭借浩瀚架构技术突破的基础上,以领克ZERO?为代表的私人电动车消费市场,以目前关于ZERO?concept的技术阐述,明年量产上市的领克ZERO必将是吉利在电动车市场的一次迅猛的冲刺,未来甚至还可能会率先抢占主打自动驾驶的网约车市场。

       至少,目前在自动驾驶的技术上,自主车企中还未出现打擂者,吉利将在此领域首先竖起自己的旗帜。

       另一方面,是本月中旬在2020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透露的即将发布的2.0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其中不仅明确2025年EV(纯电动汽车)和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要占到总销量的15-25%,还对2035年的节点提出目标:在“全面电驱动化计划”之下,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销量约各占50%。

       也就是说,混动技术的战略定位将大大提升,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而吉利在节能车领域正好有十分充分的技术储备,安聪慧近日在采访中表示,节能汽车和纯电汽车,两个技术同等重要。因为纯电汽车不可能在短期完全替代燃油车,这肯定是不现实的,燃油汽车实际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吉利很早就对两条路线有清晰的认知和规划。

       “在混合动力这块,吉利一直在开发双电机相关的技术。”安聪慧补充道。

       而这,也正是吉利技术过剩原则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在一片喧嚣当中,吉利凭借闷声大发财的做派,可以说是再次拔得头筹,往后想必会修炼成一家内功深厚的自主品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新能源差在哪,刘智丰如何突围?

       2022年,汽车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缺芯贵电、疫情反复……一度导致车市按下“暂停键”。在危机和机遇并存的形势下,那些仍能稳健发展的车企显得更加可贵,更能彰显自身实力。

       去年,吉利实现累计总销量为1,432,988辆,同比上涨8%;营业收入148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6%,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至人民币52.6亿元;财务状况保持强劲,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人民币337亿元,创历史新高;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

       从销量和财报数据来看,吉利汽车2022年全面向新向上,通过加快推进“新四化”转型和“智能吉利2025”战略成果落地,吉利、极氪、领克等品牌都实现了突破。

       其中最为亮眼的是吉利的新能源表现,2022年,吉利新能源汽车(含吉利、领克、极氪、睿蓝)销量增长300%,销量占比由去年同期6.2%进一步提升至22.9%。

纯电+混动双轮驱动,吉利新能源成绩亮眼

       2022年,吉利通过在电气化、智能化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深入布局,实现了新能源渗透率翻倍式增长,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成为国内新能源增速最快的车企。

       去年,吉利纯电车型销量为262253辆,同比增长约328%。其中,几何累计销量达到149389辆,同比劲增170%,成为拉动吉利汽车新能源增长的关键动力;极氪交付71,941台,超额完成全年7万台目标,成为主流新能源唯?完成目标的品牌。

       水滴汽车认为,极氪与几何纯电系列形成差异化合力,全面发力纯电市场,成为拉动吉利汽车新能源增长的关键动力。

       2022年,几何推出了几何G6/M6两款全新产品,全系标配基于HarmonyOS开发的几何超电智能座舱,以“超能跑的真学霸”实力,为用户实现全民可享的智能体验,也意味着几何汽车的智能化转型开启全新篇章,为吉利在新能源纯电领域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极氪更是吉利向新能源转型的先行部队。对于吉利来说,极氪集成了集团的最高技术实力,是集团品牌价值持续向上突破的关键动力。当前,极氪价格体系稳定,发展节奏符合预期,最新估值已接近900亿元。

       从汽车市场角度来看,2022年新能源市场表现很强劲,高低两端市场仍呈现强势增长的态势。尤其是高端电动车市场,由于增加很多新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对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升级推动力。

       作为高端纯电市场引领者,极氪以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运作方式方法运营,不带历史包袱,拥有全新品牌、全新产品、全新组织架构、全新商业模式;相比新势力造车企业,极氪在质量保障、供应链体系管理等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基于浩瀚架构,极氪在产品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去年极氪还推出了全球首个专为无人驾驶移动出行开发的纯电架构—浩瀚-M架构,能接入L4级别及以上智能驾驶系统,并兼容多种无人驾驶技术方案。可以预见,未来极氪还将引领吉利和中国汽车市场的新能源转型。

       混动领域,去年是吉利的雷神元年,雷神智能混动体系布局持续完善,完成了雷神智擎Hi·X智能混动平台、智能变频混动电驱、高效发动机、电驱系统等混动全技术布局,全面赋能吉利和领克品牌,快速落地了吉利品牌雷神电混、领克智能电混Lynk E-Motive等多款产品。

       水滴汽车认为,随着雷神混动技术日渐成熟和产品线逐渐丰富,吉利雷神混动系列也将于2023年迎来销量爆发,成吉利销量新的增长点。

产品+技术布局完善,吉利新能源转型未来可期

       目前,吉利已经迈入新能源车全新发展阶段。过去一年,吉利汽车持续夯实纯电、混动、换电、甲醇等多技术路线新能源生态布局,全面向新已初见成果。

       2023年,吉利品牌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正式发布,全面向新再加速。据了解,吉利银河分为“智能电混L系列”和“智能纯电E系列”,其中智能电混架构,架构能力覆盖A0级到B级的智能电混产品;智能纯电架构,架构能力覆盖A级到D级的智能纯电产品。

       吉利银河计划该系列2年内将推7款全新车型,目前首款智能电混SUV“吉利银河L7”已经全球首发,并正式开启预订,今年二季度即可交付。

       从产品矩阵来说,吉利汽车通过吉利品牌、领克品牌、极氪品牌涵盖了新能源市场各个价格带。

       纯电领域有极氪引领高端市场,吉利品牌旗下的银河系列和几何系列分别布局中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混动领域则由吉利银河系列和领克占位中高端市场。另外,睿蓝将继续在B端市场上保持发展,同时也将通过低成本方式进入C端市场。

       从技术方面来说,吉利发布了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雷神电混8848,以及全新汽车操作系统“银河N OS”等一系列具有颠覆实力的新能源电气化技术,以实际行动践行“智能吉利2025”战略落地,引领行业进入价值创造的新阶段。这些尖端技术将在吉利银河L7上搭载,打造20万级智能电混的首选。

       智能驾驶方面,吉利“天地一体化”立体出行科技生态持续进化。重点布局的L2+、L3智能驾驶技术,全新一代“NOA高阶智驾辅助系统”已应用于博越L,后续还将在领克、吉利最新产品上应用;智能座舱方面,由亿咖通科技战略投资的芯擎科技打造的“龙鹰一号”芯片,是全球领先、国内唯一的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将于2023年中实现量产,首发领克。

       可以看到,吉利面向新能源转型的战略非常清晰,各品牌都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分工。同时,吉利在新能源的产品和技术方面都有完善的布局,在生态方面也有自身的优势,其已经具备抢占新能源市场份额的实力。

       随着优质供给和技术迭代的加速,吉利的规模化优势将更为扎实,企业在盈利能力上也会更上一层,从而有能力持续推动产品和技术的更新,形成良性循环。能够预见,吉利新能源转型未来可期,必然会是该市场最有竞争力的玩家之一,有望成为引领市场发展的新标杆企业。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水滴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人事再变动,李东辉升任控股集团CEO

       车评观察?《车评社》第387期

       书接上文。

       从2020年下半场开始,各家车企的人事调整就非常频繁,而吉利也不例外。在“蓝色吉利行动”战略失败后,总得有人来为此买bei单guo。

       郑状的出走,按“剧本”的进展来说,也在情理之中。

       从2019年1月初开始,时任吉利新能源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一年半的郑状“被下课”了,此后由刘智丰顶替掉吉利新能源总经理一职。

       其实,郑状在加入吉利前,曾是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比亚迪的营销副总,吉利“挖”他过去挂帅新能源营销工作,李书福和安聪慧对新能源领域的期待,不可谓不高。

       我们知道,几何汽车是吉利汽车在2019年新成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而几何汽车的首个销售总经理便是由郑状担任,吉利对于几何品牌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几何推出旗下首款车型几何A以来,郑状曾将其竞品目标瞄准至特斯拉。但这一新生品牌并未在终端市场打开局面,甚至几何A的产品力大有被秦pro、广汽新能源Aion?S等竞品压倒的趋势,就更别说对比特斯拉了。

       而后来的结果,大家就都知道了。

       实际上,吉利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还有一大致命缺点。

       直观对比一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拥有自主的电芯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而且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新能源与动力电池方面,其研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与刀片电池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吉利汽车还集中在内燃机等传统燃油车技术方面的突破,近几年得以与沃尔沃的技术增长不少,但是想有所突破的难度较大。

       此外,吉利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还受到其多品牌战略的影响。

       上篇文章我们也有介绍,吉利控股集团的组织架构较为复杂,旗下共有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科技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铭泰集团五大业务分支。

       若再加上枫叶汽车,共有整车品牌10个之多。

       我们再从几何A、极星、枫叶、再加上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的远程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和未来的smart来看,吉利控股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已经有6家。而这6个新能源品牌分属于不同的集团,是不是非常混乱?

       再纵观被吉利寄予厚望的几何品牌现状,车型单一不说,从之前的几何A到刚上市的

       几何C,均是帝豪系列电动车产品的“换标换壳”升级版。

       此外,从消费市场反馈和平均销售价格来看,其产品定位一直处于中低端水平,品牌溢价和产品力的打造相对滞后,没有核心竞争力成为吉利新能源的掣肘。

       那么,近期吉利新能源又做过哪些努力?

       近来,吉利在打造提升研发能力、打造核心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不少,而积极推行“换电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通俗来讲,换电模式的新能源汽车可以实现“车电分离”,在电量不足的时候可以直接奔赴吉利智慧充/换电站进行补给,有效解决了车主的里程焦虑。

       据车评社了解,换电模式拥有1000余项专利技术,而电池在换电站集中充电管理还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至8年60万公里。

       截至目前,吉利科技集团智能换电站已在重庆、杭州、济南、淄博等地逐步落地,在全国签约的换电站超过1000座。未来,将在全国各大城市、省际、高速路网等逐步落地推进。

       此外,吉利汽车科创板首发过会,吉利汽车成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

       此次登录国内科创板,吉利汽车拟募集资金204.25亿元,其中200亿元将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前瞻技术项目研发、产业收购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分别将使用募集资金80亿元、30亿元、30亿元和60亿元。

       也就是说,研发将占去募集资金的大头。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吉利汽车是中国自主创新方面的领先企业,登陆科创板显示出中国车企在核心科技方面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凸显。

       可见在“蓝色吉利行动”的战略失败后,吉利在新能源的策略上快速地作出了调整,人力、技术、财务等方面是多管齐下。而从吉利汽车登陆科创板一事来看,吉利将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等科技领域方面快速布局。

       而据几何品牌新任掌门人刘智丰透露,由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PMA纯电动汽车架构及其多款车型亮相发布。

       届时,几何旗下的车型产品从帝豪系列“油改电”、“换标换壳”的这一尴尬现实处境,将迎来质的改变。

       (上文传送门→“蓝色吉利行动”失败,谁的责任?)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李东辉交棒李书福,带领吉利走向下一个发展阶段。

       12月1日,据吉利集团官方消息,李东辉已正式接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CEO。此前,外界有这样一种声音认为,更加有希望接任这一位置的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

       而此次李东辉升任后,在吉利控股集团官网董事会中其排名已排在安聪慧之前。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汽车分析师张翔对车语者表示:”CEO和总裁分工不同,CEO主管业务,如新车型的开发和销售等方面;总裁则主负责行政管理,如人员架构和组织架构等。从吉利方面来看,CEO和总裁都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在各个方面有不同话语权。虽总裁负责CEO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管理,但并未有明确的权属关系,两人均对李书福进行汇报“。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任命于11月27日已在吉利集团内部公布。原浙江吉利控股集团CEO职位此前一直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兼任,而长于金融投资的李东辉在任职后将获得更多职权,或有望将金融投资打造为吉利控股的又一核心业务板块。

       根据吉利控股官方信息显示,李东辉于2016年6月担任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首席财务官(CFO),负责集团财务及金融系统的全面统筹工作,管理集团财务、成本、预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控、税务、资金、资本运作、经营风险控制及投融资等方面的工作。

       2018年初,吉利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收购戴姆勒9.69%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同年6月,吉利控股成为沃尔沃集团第一大股东,占股比8.2%。?

       此外,在吉利与戴姆勒合资成立的smart品牌运营公司中,李东辉也与李书福、安聪慧共同成为董事会中方代表,并在吉利跨界兼跨国收购丹麦盛宝银行以后担任盛宝银行董事长。这些年来,在吉利一系列海外收购战略布局中李东辉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从吉利长久以来的不断布局也不难看出,其有意将产品力和品牌力推向更高层次。今年以来,吉利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进一步提高在汽车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来看,今年6月,吉利汽车启动“4.0时代”?进行全面架构造车转型,将于CMA架构打造产品。截至目前,CMA平台已诞生包括沃尔沃XC40、领克01、02、03、05、吉利星越、极星(Polestar2)等在内的近20款产品。

       同在本月,吉利汽车宣布,董事会批准可能发行人民币股份及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的初步建议,随即在13天后,吉利正式启动上市辅导;9月28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审议结果,同意吉利汽车科创板首发上市。

       对此,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随着李东辉的升任,其将进一步推动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业务板块做出最新的战略调整。这意味着,吉利即将迈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而就李东辉而言,凭借自身超过20年的财务和企业管理工作经验,也将站在战略角度,以独特的运营和资本运作为吉利在资本整合和财务管控等方面发挥其重要价值。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今天关于“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吉利汽车销售公司组织架构”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