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财报_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分公司
我很了解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财报这个话题,并且可以为您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和建议。请告诉我您需要了解什么。
1.三家德企财报里的秘密
2.华菱星马拟向吉利商用车定向增发 专家:可以补强吉利商用车短板
3.吉利正式入主,华菱星马拟更名为汉马科技
4.三花智控发布2022年半年度财报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
三家德企财报里的秘密
撰文 / 张霖郁编辑 / 涂彦平
设计 / 赵昊然
题图 / 张 萌
初春的寒意中,三家德国车企发布了2022年度财报。
梅赛德斯-奔驰最早,2月17日在总部斯图加特公布;3月14日,大众汽车集团从总部沃尔夫斯堡挪到柏林开了这场财报会;3月15日,宝马集团也是在总部慕尼黑举行发布会。
从账面看,三家营收规模最高的是大众集团。
从投资规模、员工数量以及销量来看,大众集团和宝马、奔驰并没有可比性,宝马和奔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因为它们瞄准的是同一细分市场。但鉴于此次大众集团在净利润上和另外两家不相上下,暂且放在一起比较。
大众集团营业收入为2792.32亿欧元,其次是奔驰1500.17亿欧元,宝马排最后,1426.10亿欧元。但这一排序与销量并不完全匹配。销量最高的仍是大众集团,2022年全球共销售826万辆,宝马奔驰刚好相反,第二位则是宝马,销量240万辆,第三位才是奔驰,204万辆。
利润方面,先说各家的毛利。排第一位的是大众集团,毛利为522.28亿欧元;第二位是奔驰,340.2亿欧元,第三是宝马,245.6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EBIT)排序仍是大众集团、奔驰和宝马,但数字差异加大,分别为220.44亿欧元(EBT)、204.58亿欧元和139.99亿欧元。
这一数字能解读的是大众集团虽然营业收入近乎是奔驰宝马的两倍、销量几乎是4倍,但息税前利润已经低到与宝马奔驰接近。同时,宝马2022年虽然销量高于奔驰,但从息税前利润这一指标看,盈利性远低于奔驰。
从息税前利润到纯利润的计算,其中会加减各家车企不同金额的税收、利息以及金融收益。这三家的纯利润数字显示,宝马从息税前的最后一名跃升为第一名,它的纯利润为185.82亿欧元;第二名是大众集团,158.36亿欧元,第三名是奔驰,148.09亿欧元。
宝马是如何从息税前利润的最后一名跃至老大位置的?它有一项95亿欧元金融收益,这一数字使得宝马在纯利上得以扭转。据宝马官方解释,这一金额与华晨宝马财报并入宝马有关。
研发投入来看,2022年大众集团共投入189.08亿欧元,宝马投入66.24亿欧元,奔驰则更少,56.02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凭借其庞大规模,大众集团在2017年至2020年之间各项盈利指标都一骑绝尘,远在宝马和奔驰之上,纯利润与其他两家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但从2021年开始,宝马和奔驰发展迅速,均迈进纯利100亿欧元阵列,2021年宝马纯利润124.63亿欧元,奔驰为110.5亿欧元,而大众集团那一年为154亿欧元。后两家迅速提升的营收以及盈利能力,让大众集团的发展步伐略显缓慢。
大众汽车集团2009年-2021年的净利润(单位:百万美元)
就目前的财报数据看,整个2022年,综合表现最好的是奔驰。它的销量虽低于宝马,但盈利水平更高,宝马账面数字更高,主要是因为华晨宝马的并表,而大众集团则基本维持住了原有规模。
这三家德企,对未来的信心和预判同样存在差异。
大众集团用巨额投资展现了对未来的信心,未来5年,集团将投入1800亿欧元,其中1220亿欧元用于发展电动车领域,包括中国市场;多能源路线并举的宝马则预判2023年豪华车市场仍有两位数增长;只下注纯电路线的奔驰则略显冷静,他们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仍存在不确定性。
2022年,中国仍是这三家企业的最大单一市场,但占比略有不同。从销量维度看,中国市场占据大众集团39%的销量份额,宝马为33.1%,奔驰则为37%。
谁更重视中国市场
客观地说,三家都在因地制宜制定中国战略,但大众集团因为换帅,节奏上似乎更为紧迫。
2022年9月1日奥博穆(Oliver Blume)被任命成为集团CEO接替迪斯(Herbert Diess)时,已经无形中宣告了大众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
奥博穆断断续续在中国20年的学习以及业务背景帮助整个集团来理解中国市场以及制定相关政策。
目前,大众集团在德国本土的子公司数量为149,海外子公司数量高达797,大众集团的规模化更多依赖海外市场。2022年,中国销量占大众集团乘用车总销量的39%,而欧洲整个市场略逊色于中国,占比38%。
同样,宝马2022年的营收构成中,欧洲市场占比36.1%,亚洲市场占比38.3%,美洲市场23.6%。其中,中国的汽车销量又是它最大的单一市场,占比33.1%。
对于奔驰来讲有所不同,2022年,它的汽车、轻型商用车以及出行公司三大版块的总营收最大占比地区仍是欧洲市场,占32.3%,亚洲市场略低,为29%。
相比宝马和奔驰,大众集团在与中国关系的推进上似乎更为主动,涉及的投资规模也更大,比如江淮大众集团和奥迪一汽新能源工厂的建设等。
奥博穆作为集团一把手,今年已两度访华,第二次拜访选择了国内疫情刚刚放开之时。
在他的“十点计划”中,中国市场已被列为单独事项。2022年度财报会现场,CARIAD与地平线的合资项目也被重点提及,足以看出大众集团对中国本土公司的重视,这也可以解读成在智能化水平上,大众集团对中国本土公司有很深的依赖。
2022年,宝马集团已增资华晨宝马,股比从50%加至75%。华晨宝马并入宝马集团的财报之后,效果已非常明显。但和大众集团相比,宝马今年没有纯电产品上市,BMW i5要到明年推出。
另外,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将在上海车展到访。
宝马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大概要从本地化人才的聘用说起。从史登科(Christoph Stark)时代,他便启用了一大批本土人才担任营销部门的要职。2020年7月,邵宾从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升任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意味着宝马的中国市场销售一把手由中国本土管理人员担任。
而在邵宾之前是刘智,这一职位德国人很早就让给了中国人。宝马当下的数字信息公司——领悦数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掌舵人梅晓群也是本土管理人才。
相比之下,奔驰稍显保守。3月初,段建军从奔驰销售公司首席运营官升任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接替即将结束任期的杨铭(Jan Madeja),这意味着奔驰终于放手,首次让本土人才担任销售一把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段建军曾在宝马工作,和邵宾是同事,都是“史登科时代”的干将,他们被戏称为“史登科黄埔军校一期学员”。
奔驰对中国市场逐渐重视的另一表现是去年7月1日高旭的加入。
高旭的职务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首席战略官,这是奔驰新设的职位。高旭的核心职责是确保奔驰集团的战略业务决策覆盖到亚洲关键市场包括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和洞察。高旭曾是麦肯锡香港高级合伙人,他早在2008年甚至更早就已开始研究纯电市场带来的机会。
但从2022年的财报上依然能看出,奔驰仍把中国市场视为亚洲市场的一部分,它并没有像大众集团和宝马一样单独列出中国市场的相关数据。
奔驰2022财报中关于地区的细分收入
新能源转型中,谁更激进?
上图是三家的转型时间表。很多人觉得BBA转型的速度以及节奏跟不上国内新能源渗透率。
2022年,大众集团全球范围内共销售了57.2万辆纯电车型,其中包括中国市场由南北大众集团贡献的14.31万辆ID车型。
宝马2022年共销售了43.38万辆新能源车型,其中插混21.8万辆,纯电21.58万辆。中国市场贡献了4.19万辆纯电车型。
奔驰2022年全球共销售33.35万辆新能源车型,其中纯电14.92万辆,中国市场具体销量未知。
这三家车企的纯电车型占比都低于10%。
根据乘联会数据,中国市场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为567万辆,渗透率28%,其中纯电基本在20%左右。
中汽中心节能战略研究室陈川对未来5年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进行了预测。他认为2023年,纯电渗透率将为23%,插混为10%,混动车型为5%;2025年,纯电渗透率为28%,插混14%,混动6%;2030年,纯电比例为41%,插混18%,混动9%。
从这个意义上讲,奔驰的目标可能是最激进的。它2025年计划实现插混和纯电占比50%,而中汽中心预测三项的渗透率之和为48%;宝马是第二激进的,2025年它纯电目标是25%;大众集团看起来最为保守,2025年纯电目标为20%。
但目前这三家的纯电渗透率都低于10%,如何实现各自目标,是纯电路线还是多条线并举,需要各家的智慧。这三家中,宝马始终坚持多路线并举。
作为纯电高端汽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这家公司曾经在2013年推出了BMW i3和BMW i8。
在纯电领域,宝马其实是先行者。早在2013年,i3上市,之后的一年,又推出了i8。这两款纯电车型当时引发过一阵讨论,关于环保、车内材料、续航以及时尚的话题。i3和i8的价格都高于同类车型。这两款车已相继停产,i8于2020年停产,i3去年7月停产。
宝马花费巨资在纯电车型的研发上,最后成为一块痛处,而这一项目最大的意义是培养了一批纯电方面的专家以及管理高层,这些人后来成为全球各家造车新势力争夺的对象,但有些人后来被证明是一地鸡毛。
此外,作为宝马电池供应商的宁德时代,在起步之初也因为与宝马的合作而大为受益。
今天的宝马,齐普策在众多场合坚称多元并进,背后或许都有他们的道理。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菱星马拟向吉利商用车定向增发 专家:可以补强吉利商用车短板
最近几天一直在等各大车企发布2022年年报。从枯燥的数据里,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企业发展的主脉络的。3月30日,长城发了2022年年报。虽然长城汽车去年的表现其实有些不如人意,但似乎并未影响长城盈利。车企销量对于财报来说并不是全部,只能算是一个主要因素。而且我从长城汽车2022年财报里,看见了不得了的一些东西。
虽然销量似乎并不是长城2022年可以骄傲的资本,但好像并未影响长城的营收和利润。营收方面,2022年长城汽车营收达到1373.4亿元,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上涨22.9%。
众所周知,长城2022年的整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片面意义上),具体表现为销量有些低迷。但我们从净利润来看却上涨了22.9%,这说明长城已经逐渐开始摆脱靠量盈利的旧模式。这是必须要肯定的。
从营收看,2021年财报中,长城汽车营收1364亿元,同比大涨32.04%,净利润只有67.3亿元。对比2021年财报数据,我们发现,长城2022年营收同比仅实际增长10亿元,但利润却高达82.66亿元。
然后,我们还要再介绍个数据。根据长城2021年财报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长城2021年销量超128万辆。2022年,长城汽车销量106.17万辆。
好了,迷惑的地方来了。2022年比2021年少卖了20多万辆车,但营收却涨了10亿元,而且利润还同比上涨22.9%,为啥?别急,下面财报数据里就为我们解答了。
品牌溢价。这是答案。
2022年,长城汽车单车平均售价12.94万元,同比增长21.4%,而2021年的数据仅为10.6万元。也就是说,长城现在的单车售价越来越高,营收当然能够增长,且完全能够抵消销量下滑的部分。
要知道,中国品牌的单车售价一直是“痛点”,且一直靠低价高配满足消费者。可以说,国人对中国品牌还是比较苛刻的。车要够大,动力要够强,用料还要够好,在这样前提下,价格还要足够低。
我们中国品牌就这么一直发展下来。然而,情况现在是越来越好了。高价值的车卖得越来越好,侧面也证明了长城汽车的转型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前一阵,我在分析吉利财报的时候也提到了,直到2022年,吉利单车平均售价才突破10万元大关,而长城2021年就达成了这一成就,且今年又有提高,已经到了12.94万,接近13万。
随着坦克、魏牌等车型的推出,长城汽车超20万以上的车型销量占比增值15.27%。对比2021年,超15万车型占比总销量15.5%。显然,长城的转型速度很快。
其中,坦克的贡献相当大。坦克300、坦克500已经成为长城向高端转型的一大利器,对集团业务的增长也是相当重要的。
有了对比,我们才更能直观感受到长城2022年财报里可喜的事情。当然,销量的下滑对于长城自身而言,肯定是出现了问题。这个咱们下面再谈。
研发投入方面,长城2022年投入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营业收入比重8.87%。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长城研发投入直接增长31.11亿元。再往前看,2020年长城的研发投入仅为51.52亿元。
看得出来,这几年长城汽车的研发投入真是下了狠心。从这几年,长城汽车的技术成果来看,研发投入增加的也逐渐显现出来。
就在3月,长城又推出了他们的Hi4电四驱平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Hi4),主打的是“科技平权”,具体来讲就是“四驱体验、两驱价格;四驱性能、两驱能耗”。
倒不是说多先进,只不过,长城的Hi4电四驱实现了不增加硬件的情况下更合理的利用电机,实现四驱,把成本降下来。而现阶段,插混或者油混车最尴尬的问题就是比燃油车贵。
长城的Hi4把价格搞下来,消费者岂会不买单?这和比亚迪9.99万起的秦PLUS DM-i走的是一条路线。价格是决定销量的很大因素。预计,今年就有Hi4电四驱技术的车型出现,大家不妨等等!
同时,长城汽车集团现在的业务范围那也是相当大。不仅销售新车,电池、光电、零部件等,业务范围巨广。也就是说,汽车销售或许只能算是长城汽车集团的主要营收项目,但并不是全部。
海外市场是长城汽车近几年来主要发力的新增长点。从财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长城2022年海外销量超17万辆,占比超16%,越来越成为长城发展的新助力。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长城海外战略中主销产品似乎仍旧以哈弗为主,但2022年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欧拉、魏牌、坦克品牌都主动走到海外。而且,这也仅仅是开端,2023年长城海外市场的表现更重要。加速进入世界汽车市场,参与竞争,才是中国品牌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
说了这么多2022年年报中可取的地方,但你要是说长城2022年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我觉得也并不是。首先,长城2022年的销量实打实的下滑了,这很不正常。其次,长城旗下各汽车品牌的发展实在是太过层次不齐,这必须要注意。
虽然我并不是唯销量论者,但销量依旧是检验车企市场价值很重要的参考指标。2022年,长期霸占销量榜首的哈弗H6不见了踪影,新车命名愈发魔幻,魏牌的销量持续低迷等等,这些都是长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就新车命名而言,从一开始的初恋、赤兔,到后来的阿猫阿狗,琳琅满目,怪名频出。这对消费者来讲到底是否是好事?魏牌的三款“咖啡”也略显奇怪,对于长城汽车的受众,分得出来摩卡、拿铁、玛奇朵的区别么?这些,长城汽车必须要解决,尤其是魏牌的发展。
所以,从集团的角度,品牌的角度,重新梳理一下产品矩阵,尤其是各矩阵之间的关系还是十分有必要的。有问题就大方承认,该怎么改就怎么改,方才彰显企业自信本色。
编辑点评:
从财报来看,长城汽车集团2022年的发展虽有不足,但整体表现确实出乎意料。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长城销量下滑的笑话,万没想到反手就给出了这么华丽的数据。就企业发展而言,长城的长期主义在于越来越高的研发投入和稳扎稳打向高端转型。慢慢淘汰掉老旧平台产品,转而提振高价值产品的销量,持续提升高单价车型销量比重,是大方向,长城完成的也不错。而自身品牌建设方面,长城也必须要抓紧调整。在新能源车和高端转型风口上,及时调整还来得及,但不能拖,得懂得“舍”与“得”。(文 车视界科技 李亮)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视界科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正式入主,华菱星马拟更名为汉马科技
华菱星马拟向吉利商用车定向增发。11月12日,华菱星马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16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95亿元,发行对象为公司控股股东吉利商用车集团,后者以现金方式认购公司本次发行的全部A股股票。
对于此次认购华菱星马新增股份的意义和目的,吉利汽车方面没有进行详细解读,只表示此举为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今年7月22日,华菱星马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马鞍山华神建材工业有限公司,与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转让完成后,吉利商用车集团将持有公司15.24%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2016年吉利收购东风南充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在2017年吉利又豪掷33亿美元,获得沃尔沃卡车8.2%的股份和15.6%投票权,位居最大单一股东地位。但是,从目前来看,吉利四川商用车公司的产品更多专注于增程式动力系统及甲醇动力系统等新能源领域,收购华菱星马,可以快速的获得传统重卡技术领域的资源和技术储备。
招银国际研究员白毅阳表示,吉利在商用车领域起步相对较晚,表现远没有其在乘用车方面亮眼。从吉利控股的关联方来看,戴姆勒、沃尔沃集团等优秀跨国车企,除了在乘用车领域具备较强实力外,在商用车领域也表现亮眼。因此吉利集团希望通过并购补强其在商用车领域的短板,并利用新能源发展的机会,实现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弯道超车。从技术上,华菱星马主要在发动机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短期内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长期来看,吉利将利用上市公司着力发展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从这个意义上看华菱星马的营销渠道等方面的帮助更大。
中国是商用车第一市场?吉利欲有所作为
目前中国商用车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占全球销量的一半,2019年销量达到436万辆,在乘用车市场上升放缓情况下,还出现了1.9%的增长。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月-9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73.5万辆和374.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5%和19.8%,从行业发展态势来看,四季度商用车受政策、投资的拉动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向好发展,特别是在后疫情时期,扩大内需刺激经济、新基建等需求,商用车市场的前景有着很大潜力。
吉利汽车自然不愿错过这个难得的市场机会。
吉利控股旗下有三家汽车子公司: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新能源,囊括吉利汽车、领克汽车、沃尔沃汽车、Polestar、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太力飞行汽车、曹操专车等知名品牌。总体看,乘用车表现突出。
但商用车方面,尽管此前吉利收购东风南充有了远程商用车品牌,但远程商用车主要在纯电、甲醇、氢燃料等新能源方向,但目前的商用车市场特别是重卡方面还是以传统燃油车为主,吉利目前难与东风、解放,乃至江淮、等重型商用车厂商抗衡。
此前,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设定了“2020年实现商用车年销25万辆”的目标,在此情况下收购华菱星马显得势在必行。
华菱星马被收购前情况不佳
华菱星马前身为成立于1970年的马鞍山市建筑材料厂,2003年4月在上交所上市,2004年引进日本三菱技术进入卡车领域。2019年,华菱星马与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等一同跻身“中国汽车(卡车)企业创新排行榜TOP5”。
财报显示,2016年至2019年,华菱星马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徘徊在0.5亿元左右。
2019年华菱星马中重卡累计销量为18044辆,同比下降11.03%。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及2020年9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3.41%、76.88%、76.55%和80.17%,存在较大财务风险。
2020年一季度,华菱星马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1.1亿元,去年同期约为59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1941.73%。
面对不尽人意的销量和白热化的重卡竞争市场,逐渐边缘化的华菱星马也在寻求助力和转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吉利商用车应该是华菱星马最适合的“归宿”,两家企业在甲醇重卡战略规划上志同道合。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三花智控发布2022年半年度财报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
10月28日晚间,华菱星马披露,鉴于公司控股股东已变更为浙江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李书福,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公司拟将公司名称由“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司已收到马鞍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企业名称变更登记通知书》((国)名内变字[2020]第25353号),公司名称变更事项已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预核准,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公司将在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尽快办理公司名称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变更后的公司名称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最终核准的名称为准。
公司同时披露三季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3.36亿元,同比增长7.13%;净利润亏损1.72亿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8月12日,三花智控发布2022年半年度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三花智控实现营业收入101.6亿元,同比增长32.39%;实现净利润10.03亿元,同比增长21.76%;基本每股收益0.28元。三花智控主要从事制冷空调控件元件和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2004年,公司成立汽零子公司,并逐步成长为汽车空调阀类产品龙头;2007年,三化智控布局新能源车热管理,产品品类从阀拓展到泵及换热器,电子膨胀阀等产品。
截至目前,三花智控产品覆盖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及汽车零部件两大行业。2022年上半年,公司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为69.61亿元,同比上升25.13%;汽车零部件业务营业收入为31.99亿元,同比上升51.53%。
对此,三花智控在财报中指出,公司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虽受消费抑制,但因竞争格局变化,导致大幅订单流入,业绩大幅增长;汽车零部件业务受疫情影响短期承压,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大潮势不可挡,半年来仍然实现了良好的业绩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来,铜、铝等大众商品价格不断上升,这让三花智控面临到一定原材料成本压力。2021年,三花智控毛利率为25.68%,较上一年同期下滑超过4个百分点,盈利能力略有下滑。
二季度,铜、铝等大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回落。从最新财报数据上看,三花智控盈利能力已经有所恢复。今年第二季度,三化智控毛利率为24.99%,相比第一季度小幅提升1.7个百分点。
早在2015年,三花智控进进入到特斯拉供应链,现已成为特斯拉热管理系统的第一大供应商,多数部件为独家配套,并依托特斯拉热泵空调及集成控制等解决方案实现技术迭代及产品升级,由此奠定了其新能源车热管理龙头地位。
由于汽车零部件业务的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三花智控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占比已经达到31.48%,较去年同期提升近4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业务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二级市场上,三花智控也凭借新能源汽车概念获得了资金的追捧。自4月25日以来,三花智控股价由13.18元持续上涨,最高涨幅超过100%。截至8月12日收盘,三花智控股价报收于20.29元,总市值为1052亿元。
开源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带来了全新热管理方案,由此催生了对电子膨胀阀、电子水泵、电子水阀等电控元器件的需求,新增零部件将推升热管理市场规模。目前看,国内厂商依托国产车企以及自身对新增零部件领域的快速布局,有望快速发展。尤其是三花智控等家电企业转型新能源热管理天然具备生产制造端优势和成本优势,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好了,今天关于“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财报”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财报”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