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 三纵三横_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指的是什么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开关于新能源汽车 三纵三横的讨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决大家的疑问。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新能源汽车 三纵三横的问题。
1.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破
2.国家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策略指的是什么
3.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4.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破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破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
国内新能源汽车科研开发从八五期间开始历经十五期间“三纵三横”,十一五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布局》,十二五期间“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进入十三五,结合各类重大科技专项和强基工程等激励扶持创新,目前来看,已经取得明显成就。其中,包括上海电驱动、宁德时代、天津力神等行业重点企业,在国家“863”项目等支持下,实现了从科研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巨大蜕变,以及进行行业内协同联合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或者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建联盟抱团发展。官产学研用共同发力助推产业壮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并探索出众多成功案例和路径经验。
对比而言,国内新能源汽车创新模式从上到下路径清晰,从产业需求、发展目标、分阶段实施路径等进行全面系统规划,从而指导国家科研资源精准配置,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输出成绩。整体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和核心技术创新主体大部分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及技术经验、数据积累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相比较于传统汽车领域委外开发、核心技术缺乏、经验和数据库积累较少,具有更坚实的后续发展基础和强劲动力。
此外,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加速等,行业间主体(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业组织联盟等)、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扶持环境,配套激励政策,从产学研协同开发、测试验证、成果产业化、资本参与等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均建成较为完善的支撑体系。上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探索,为自主掌握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并已取得突出成就。
国家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发展策略指的是什么
对于2021年-2035年的发展规划,新能源产业终于迎来"定向"、"定量"、"定标"的顶层文件。11月2日晚,国务院发布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简称"规划")。相比于征求意见稿,规划所涉及到的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的销量占比目标、以及产业的基础能力等部署都有多项调整。
例如,将共享化删除,专注于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三条技术路线,重构"新三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强调国际竞争力;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据汽车销售总量目标下调至20%;"三横三纵"布局,让整车与关键零部件都有所技术的创新和积累……
不难看出,相比于征求意见稿,规划的目标更为细化、清晰、务实,推进步伐更为稳健和有条不紊,从追求"量"的规模,聚焦到了"量"的效率。
给新能源的"量变"多一点时间
众所周知的是,我国作为新能源汽车大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沉淀和技术不断创新之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在"量"上的增长还并未达到规模级别的效应。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疫情进一步拖慢了新能源增长的脚步。下半年以来,低迷状态有所减缓,但仍然尚未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而这也就意味着,距离引发"量变"也仍然尚有一段距离。但是,如若过于激进的追求规模效应,那么便避免不了产业在强化核心技术方面和基础配套实施建设方面的失衡。
这也就是说,作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愿景的最直接指标之一,对于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规模,需要有更稳健和保守的考虑。因此,规划调整了新的发展愿景,对涉及到新能源市场竞争力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新的部署。
规划指出,到2025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和"充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被提升到发展愿景之中,足以看出其重要性,以及政策对于纯电动车电耗限制的进一步宽松。
此外,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从25%调整至20%,也无疑是给了新能源汽车更多缓冲时间。如此一来,在销量规模预期上,新能源汽车增长姿态将更为稳健,也更容易达到规模预期。
协同产业链,积累"质变"的前提
提高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汽车强国"的质变,不仅仅需要销售规模的增长,还需要包括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拓展、关键零部件、整车的研发等产业基础能力的积累,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协同。
因此,为提高量变的效率,规划对技术创新、产业生态、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开放合作五项战略也分别做出了全面部署。
其中,在技术创新能力中,规划指出,要坚持"三横三纵"布局,分别从关键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以及从整车的三条技术路线,也就是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切入,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
在新型产业生态的构建中,规划强调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作为龙头,鼓励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跨界协同,打造出一个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集群。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仅是充电网络建设,包括智能路网设施、加氢等基础设施对于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也尤为重要。在深化开放合作上,则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高国际竞争力。
不难看出,向"汽车强国"目标前进,三纵三横的布局,是要打好技术作为产业的基础,并扎实产业多元路线并进的能力。换句话说,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宏图的基本框架。而框架的基础之上,便是要构建一个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带动产业的良性发展。
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刚需条件。另一方面,从现在的新能源发展现状来看,基础配套的完善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主导的作用,提高购买意愿,进而实现发展前景所设定的规模。
可以发现,在发展愿景的设定下,相比于征求意见稿,规定更注重从各维度来提高量变促进质变的效率。无疑,细化到每一个技术瓶颈、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都有望大力促进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红点观察:
规定的落地,给新能源汽车再次厘清了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要求新能源汽车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必须是稳健的,因此这也需要产业链进行再次细化、强化和拓展延伸。所以,我们看到了更为细化、清晰的战略部署,以及更为务实的发展愿景。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无疑更有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我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在“十一五”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的积极推进下,我国逐步确立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的发展策略。所谓“三纵”,是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三种整车技术,所谓“三横”,是指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三种关键技术。扩展资料:
2006年,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引导下,科技部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在“十一五”(2006-2010年)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研发布局中,提出在掌握整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后,向整车产品开发转型的部署。
电机、电池和电控等关键部件也逐步向解决配套材料、配件体系以及建立产业化技术配套体系方向转变。该项目将在“十五”时期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和“清洁汽车行动”的基础上,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的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
摘要: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与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未来产业,我国也确立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但由于我国起步晚,且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甚少,必须着眼于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开始于21世纪,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该计划制定了以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为“三纵”,以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机、动力蓄电池为“三横”的全面发展计划。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中的规划,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计划初步量产,并在2020年达到全面产业化,市场推广覆盖率将成为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规划中新能源汽车更是被列为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政策引导和资金倾向方面继续重点扶持但是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在发展新型能源汽车产业必须首先认清我们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创新能力低下
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核心,作为动力提供的动力电池,其造价高、循环寿命较短、能量密度较低,许多核心技术我们仍未掌握,须依靠进口来获得部分材料,而且缺乏相关的技术团队,虽然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可以看出后续的人才供应不足,很多技术已经被市场淘汰,大大影响了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混合动力整车的核心集成能力、动力系统优化和匹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已被整车企业所接受,但推广工作尚需进一步磨合,电池、电机、燃料电池等零部件的产业化转型正在进行,研发过程中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系列化和标准化设计应更加关注。
1.2 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较大投入。针对目前各单位已研制出的新能源汽车的各种功能样车、性能样车和产品样车,还有试验考核、技术调整完善、生产工艺准备、市场推广以及技术标准制定、政策引导等大量的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也比传统汽车高出很多,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度过艰难的市场导入阶段。与传统汽车开发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仍处于产品的初级阶段。要真正实现其产业化,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等方面。
1.3 消费缺乏对电动汽车的认识
尽管纯电动汽车较传统燃油车具备用车成本低、节能环保等优势,但是截止2013年底,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量不足5万辆,2013年全年销量1.76万辆,同比增38%,低于全球平均增速。目前纯电动汽车主要是公交、出租等政府公共领域应用为主,私人领域消费量占比很小,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缺乏理解,不愿意轻易尝试新事物,所以需要借助营销模式创新,让消费者更多的来体验纯电动汽车,形成消费的示范效应。
1.4 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科技人才相当匮乏,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研发方面。同时,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车型开发、试验验证等技术能力与传统汽车相比,仍然很不完善,也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发存在严重的科研人才瓶颈。在管理人才方面,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需要配备专业化的人员队伍,从管理的角度弥补技术方面存在的局限,形成对技术故障的高效、快速的反应能力和管理能力,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以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系统等,推动新能源汽车从示范工程走向产业化。随着新能源汽车示范工作即将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大规模的铺开,相关管理方面的人才将出现较大的空缺。
1.5 相关配套设施严重缺乏
新能源汽车能否在市场上普及,除了汽车技术本身因素外,还取决于社会配套设施跟进的程度。比如是否有足够的燃料、是否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燃料;是否有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加氢站、加气站;是否有足够的车辆维修网点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加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是新能源汽车不能快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对于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电动汽车而言,专业充电站的设置缺乏就是一个很大的软肋,这也是电动车商业化运营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位从事电动车研发的技术人员说,专业充电站的成本不低,一个专业充电站要花费30万元。如何让新能源汽车达到商业化、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如何降低成本、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天然优势
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在水电、风能、太阳能方面存在较大潜力。同时,而生产锂电池所需的锂、稀土等资源都可以通过得到充足的国内供给。而且中国的资源能源状况更适合发展新能源汽车系统。中国目前油气资源相对缺乏,制约了传统的交通能源可持续发展,但其他资源的多种替代性又可充分发挥资源多样性的优势,为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型新能源汽车打下基础。
2.2 我国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力度巨大
为了推广新能源汽车,我国政府花费的功夫远远大于其它国家。事实上,中国目前是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最高的国家。在较高补贴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售价已经接近同型号传统燃油汽车,以比亚迪F3为例,比亚迪F3DM(混合动力车)低碳版豪华型市场价格为16.98万,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后的价格为8.98万元,仅比比亚迪F3豪华型的售价高了1.3万元。另外,以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为主的供电企业已经建造了充/换电站近100座,充电桩4500多个,在数量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欧美日等主要汽车生产国。也就是说,补贴已经到位,充电设施也已基本到位。如果需求量大,充电站、充电桩的数量仍会迅速增加。
2.3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城市化水平不到46%,距离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距离。我们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可能到55%,到2030年在65%左右,2050年可能会达到中国城市化高峰。这样的城市化看似一年不到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但是其中内含的问题非常巨大,意味着一年有1200万到1300万人走入了城市。这样对中国的城市化而言,我们带来的问题就非常多。就汽车而言,随着中国老百姓消费结构的升级,去年增长了46%,这样的态势还要持续下去。我们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乘用车总量将近2000万辆。而伴随着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会更加紧迫,这无疑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会。
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完善市场标准体系和准入机制
各地区应具备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监管。过去不少地方实施地方保护政策,差别定价,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二次检测,对汽车企业建厂以及零部件采购设置了众多地方性规定,这虽然有利于保护本地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但不利于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企业危机感的提升,无法刺激企业的危机意识和创新力。从准入制度着眼,从源头上进行一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形成一整套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改变一些陈旧观念和做法,舍弃一些权力和利益,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3.2 推进技术创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
企业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创新上来,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同时避免技术侵权,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加电池循环周期是未来我们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同时应该努力降低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汽车技术的研发,把传统技术的研发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基础,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吸收外来技术,长期以来我们还难以在市场上形成主导地位。
3.3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支持政策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对于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性采购,形成消费示范效应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进口给予关税优惠,降低其生产成本,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对购买者按其所购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在金融政策方面,鼓励、提倡逐步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融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开发性金融信贷政策体系,解决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来源。
3.4 增加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认可度
大部分消费者关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更高。但是大部分消费者仍处于观望阶段,车市叫好不叫卖,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仍存疑虑,尤其是对新能源汽车的能源补给问题十分担心,当然这也是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难点,新能源汽车不善于长途旅行,偏远地方充电困难,充电时间长都是未来销售过程中的巨大难题,厂家如何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吸引消费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5 加快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完善相关设施布局,尤其是着手高速公路配套工程的开展,以便给予新能源汽车更高的活动范围,且必须做到数量合理,布局科学,同时对新能源汽车用电实施优惠与补贴,并增加充电桩的设施的安全性与可靠度的基础上提高充电效率。把相关配套设施纳入到新建社区、楼盘、写字楼的规划中,尽可能的满足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
4总结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且长远看来潜力巨大,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细化各项优惠政策和鼓励机制,为长远发展制定合理的计划,努力实现科技创新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提高竞争力,抓住机遇,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大众的认可度和消费者满意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记得采纳哦,希望能帮到您!
“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重点任务是:紧紧围绕电动汽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三大需求,继续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突出“三横”共性关键技术,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整车集成技术和公共平台技术的攻关与完善、深化与升级,形成“三横三纵三大平台”(三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横: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平台:标准检测、能源供给、集成示范)战略重点与任务布局(见表1)。表1 重点技术方向任务布局(略) 1.电池
(1)以动力电池模块为核心,实现我国以能量型锂离子动力电池为重点的车用动力电池大规模产业化突破。
以车用能量型动力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功率型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全面提高动力电池输入输出特性、安全性、一致性、耐久性和性价比等综合性能。强化动力电池系统集成与热-电综合管理技术,促进动力电池模块化技术发展;实现车用动力电池模块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为支撑纯电驱动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运营模式提供保障。
瞄准国际前沿技术,深入开展下一代新型车用动力电池自主创新研究,为电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进行技术储备。重点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研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设计、性能预测、安全评价及安全性新技术。新体系动力电池方面,重点研究金属空气电池、多电子反应电池和自由基聚合物电池等,并通过实验技术验证,建立动力电池创新发展技术研发体系。
到2015年,为我国车用动力电池产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的探索,确立我国下一代车用动力电池的主导技术路线。
(2)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推进工程实用化,为新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的工程实用化,建立小批量生产线,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性能,降低成本,强化电堆与系统的寿命考核,改进提高燃料电池系统控制策略与关键部件性能,提升燃料电池系统可靠性与耐久性,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提供可靠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
加强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系统集成科技创新,研发高稳定性、高耐久性、低成本的关键材料和部件。保证电堆在高电流密度下的均一性,提高功率密度,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环境适应能力,为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2.电机
面向混合动力大规模产业化需求,开发混合动力发动机/电机总成(发动机+ISG/BSG)和机电耦合传动总成(电机+变速箱),形成系列化产品和市场竞争力,为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纯电驱动大规模商业化示范需求,开发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及其传动系统系列,同步开发配套的发动机发电机组(APU)系列,为实现纯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示范提供技术支撑。
面向下一代纯电驱动系统技术攻关,从新材料/新结构/自传感电机、IGBT芯片封装和驱动系统混合集成、新型传动结构等方面着手,开发高效率、高材料利用率、高密度和适应极限环境条件的电力电子、电机与传动技术,探索下一代车用电机驱动及其传动系统解决方案,满足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需求。
3.电控
重点开发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先进控制算法(满足国IV以上排放法规)、混合动力系统先进实时控制网络协议、多部件间的转矩耦合和动态协调控制算法,研制高性能的混合动力系统(整车)控制器,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技术需求。
重点开发先进的纯电驱动汽车分布式、高容错和强实时控制系统,高效、智能和低噪音的电动化总成控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制动能量回馈控制系统),电动汽车的车载信息、智能充电及其远程监控技术,满足纯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需要。
重点开发基于新型电机集成驱动的一体化底盘动力学控制、高性能的下一代整车控制器及其专用芯片、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系统(ITS)与车网融合技术(V2X,包括V2G:汽车到电网的链接,V2H:汽车到家庭的链接,V2V:汽车到汽车的链接等网络通讯技术),为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混合动力汽车
针对常规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产业化需求,开展系列化混合动力系统总成开发,协调控制、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整车产品的产业化技术研发,将节能环保发动机开发与电动化技术有机结合,重点突破产品性价比,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突破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关键技术,构建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配套保障体系,开展批量化生产装备与工艺、质量管理体系以及配套的维修检测设备开发,建成混合动力汽车专用的装配、检测、检验生产线。
中度混合动力方面,突破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深化发动机控制技术研究,解决动力源工作状态切换和动态协调控制,以及能源优化管理,掌握整车故障诊断技术,进一步提高整车的可靠性、耐久性、性价比,开发出高性价比、具有市场竞争力、可大规模产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系列产品。
深度混合动力方面,突破混合动力系统构型技术,能量管理协调控制技术,开发深度混合动力新构型。开发出高性价比、可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深度混合动力轿车和商用车产品。
表2 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研发主要技术指标(略)
2.纯电动汽车(含插电式/增程式电动汽车)
以小型纯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作为纯电动汽车产业化突破口,开发纯电动小型轿车系列产品(包括增程式),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开发公共服务领域纯电动商用车并大规模商业示范推广;加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研发力度,开发系列化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商用车系列产品。
小型纯电动汽车方面,针对大规模商业化示范需求,开发系列化特色纯电驱动车型及其能源供给系统,并探索新型商业化模式。实现小型纯电动汽车(含增程式)关键技术突破,重点掌握电气系统集成、动力系统匹配和整车热-电综合管理等技术。开发出舒适、安全、性价比高的小型纯电动轿车系列产品。
纯电动商用车方面,重点研究整车NVH、轻量化、热管理、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与电磁兼容及电安全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掌握插电式混合动力构型及专用发动机系统研发技术;突破高效机电耦合技术、轻量化、热管理、故障诊断、容错控制与电磁兼容技术、电安全技术;开发出高性价比、可满足大规模商业化示范需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和商用车系列产品。
表3 纯电驱动大规模商业化示范的主要技术指标(略)
3.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代表的下一代纯电驱动汽车
集成下一代高性能电机与电池系统,突破下一代高性能新型纯电动轿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关键技术,到2015 年左右,完成下一代高性能、纯电驱动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完成纯电驱动轿车和下一代高性能大型纯电动客车整车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面向高端前沿技术突破需求,基于高功率密度、长寿命、高可靠性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突破新型氢-电-结构耦合安全性等关键技术,攻克适应氢能源供给的新型全电气化底盘驱动系统平台技术,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并进行示范考核;掌握车载供氢系统技术,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掌握下一代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平台技术,研制下一代燃料电池轿车和客车产品,并进行运行考核。
表4 下一代纯电驱动技术突破的主要技术指标(略) 1.标准、检测与数据平台
实现以纯电驱动汽车及其配套充/换电技术标准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标准突破,在技术规范基础上研究提出100项以上国家级技术标准;攻克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重要元器件、关键材料以及充电、加氢装备与基础设施系统测试评价等一系列测试技术,逐步建成8个整车测试基地、15个关键零部件测试基地;深入开展技术分析、技术对标,建立电动汽车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数据库和共享平台。
在技术标准领域,深入研究分析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制定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法规体系战略,形成我国电动汽车相关技术标准法规体系。研究制定和完善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充电通讯协议、充电机技术标准、充电站设计规范,以及电池尺寸、电池更换用电池箱谱系化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完善小型纯电动汽车的定义和技术条件标准,各类电动汽车(尤其是小型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深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标准,以及关键零部件的规格、型号、系列型谱等重要标准,为大规模示范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标准法规支持;着力开展电动汽车创新技术领域的标准法规和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开展我国电动汽车行驶工况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加强技术法规国际协调。
在测试评价领域,重点针对技术标准需求,开展电动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重要元器件、关键材料以及充电装备、充电站安全管理系统测试评价技术研究。
在电动汽车开发数据库建设方面,构建服务全行业的电动汽车产品数据库软硬件平台,开发共享数据库,建立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品开发、测试评价、产品检验认证和示范运行的数据库,为行业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基础技术数据支持。
2.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平台
开展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研究。研究制定充电/换电基础设施设计、建设、运行规范,提高整体设计水平、安全保障能力。研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为形成全国统一标准的充/换电综合网络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开发场站直流(包括快速)充电机、车载充电机及快速充换电站等各种充/换电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制与下一代纯电驱动平台和与智能电网配套的电动汽车能量双向转换技术与装备,研究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结合的相关技术与产品。
面向下一代纯电驱动平台技术突破需求,系统开展制氢、储氢、加氢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对已建氢燃料加注站进行运行评价、技术升级和系统扩展;进行副产氢提纯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研究与示范;开展高效、低排放、低成本水电解制氢技术研究;进行小型高效低成本的化石燃料制氢系统研究;开展高压氢气加注技术、系统配置集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先进压缩机和加注枪等关键设备;开展太阳能光解等新型制氢技术研究;开展低成本可再生制储-加注一体化系统集成加氢站示范。
3.应用开发与集成示范平台
结合“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实施,在做好公共服务领域和私人用车领域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电动汽车示范推广规模。深入开展示范运行模式研究,建立完善的车辆和基础设施示范运行监控网络与数据采集平台。
建设电动汽车及基础设施示范运行数据采集和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采集分析车辆行驶数据及基础设施运行数据,解决电动汽车性能评估、安全预警及隐患识别等问题。
研究适用于各类车辆、设施及装备的运行维护快速保障技术,建立故障诊断及快速维保操作规范及运行体系。构筑示范城市电动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快速维保体系,提高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示范运行效果。
通过多种商业模式在电动汽车发展初期的示范推广应用,从形成产品市场竞争力、配套系统技术和装备的科学性、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的方便性等方面,展开对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及配套装备技术研究,探索出适合中国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化模式。
开展电动汽车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开展中外电动汽车技术评价与数据交流项目;建立国际电动汽车综合示范区。
好了,今天关于“新能源汽车 三纵三横”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新能源汽车 三纵三横”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