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王冠店_比亚迪汽车王冠店电话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比亚迪汽车王冠店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比亚迪汽车王冠店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1.??????????????

2.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

3.3月比亚迪销量达20多万辆!理想、哪吒交付均已过万

4.“拉踩”无人驾驶、发力辅助驾驶,王传福看清比亚迪未来了吗

比亚迪汽车王冠店_比亚迪汽车王冠店电话

??????????????

       (文/彭科峰)比亚迪牵手丰田,曾经引起许多人的感叹。如今,这一幕轮到了吉利汽车。日前,戴姆勒集团和吉利汽车正式宣布,拟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动车型技术的高效动力系统展开合作。一句话,奔驰和吉利要联手研发插混发动机。

       一个是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头羊,一个是世界豪华品牌的主要代表,奔驰和吉利为何会在插混发动机领域走在一起?

       奔驰为何选择吉利?

       对于本次合作,吉利方面表示,双方将利用其全球研发网络,共同开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将于合作方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动机工厂生产,有可能被梅赛德斯-奔驰股份公司及其在华现有合作伙伴采用,并用于包括沃尔沃汽车在内的吉利控股旗下的丰富品牌组合。

       抛开具体的合作细节不谈,有一个问题颇为值得玩味,为何奔驰选择了吉利?为什么奔驰不选择独立研发新发动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一款发动机的研发,其所需要的经费是无比巨大的。奔驰方面之所以不搞独立研发路线,并不是没有技术实力,而是从节约研发经费的角度出发。事实上,合作研发发动机的事情并不少见,此前宝马集团也曾经和雷诺共同研发燃油发动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今年受疫情的影响,戴姆勒集团营收和利润都下滑不少,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联合研发路线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奔驰选择吉利,也是有着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无疑是开始最早的品牌,其新能源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只不过,看中比亚迪的大有人在,今年以来,丰田汽车率先和比亚迪签订合作协议,随后日野集团也决定和比亚迪联合开发新能源商用车。而相比比亚迪,吉利本来就是戴姆勒集团的大股东之一,双方本来就有共同利益。进一步说,他们之间也有过愉快的合作经验。2019年12月,戴姆勒出行股份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布,联合打造端出行服务的品牌“耀出行”。2020年7月,戴姆勒和吉利签署协议,组建smart合资公司。本次双方联合研发插混发动机,也可以看作是吉利与奔驰的三度牵手。

       吉利的插混技术有多强?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能够被奔驰看中并选为合作对象,吉利汽车在插混发动机领域也必须拥有坚强的实力。事实上,尽管比亚迪率先扛起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大旗,但吉利在新能源尤其是插混领域的积累,也绝非一朝一夕。

       早在2007年,吉利开始发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的研究,并持续至今。这么一算,在插混领域,吉利已经拥有13年的研发历史。据了解,目前吉利已经构建了强大的ePro家族,旗下产品有缤越ePro,嘉际ePro,博瑞PHEV,星越PHEV,帝豪GL?PHEV,这就正式完成了轿车、SUV到MPV的PHEV车型全品类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ePro家族使用了行业领先的P2.5架构,也是就是将电机、变速器平行安装布置,电机放置于变速箱上,不增加变速器轴向距离,使得结构更加紧凑。这种布局方式为车型带来了45%的节油率以及22%以上的动力提升。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种架构也堪称先进。

       目前,在插混领域,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研发了新一代1.5TD发动机,最大功率130kW,峰值扭矩255N·m,热效率达到了38%。使用的7DCT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换挡平顺,解决了干式离合器过热问题,传动效率达到了97%。这套油电系统的综合功率就高达190kW,为业内顶级水平。

       可以说,正式因为吉利在插混领域有着强大的技术实力,才能赢得和奔驰平起平坐的资格。毕竟,未来这两家合力研发的发动机要搭载在奔驰旗下的新能源汽车上,代表着奔驰的脸面。

       插混会成为主流吗?

       时代大潮,浩浩汤汤。对于奔驰、宝马这样的百年豪门来说,在面临“新四化”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时,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在新能源领域不断加码。否则,奔驰这样的德国豪门如何肯提携吉利这样的后生小辈?

       严格来说,新能源汽车从2017年开始才迎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因为国家政策的考量,纯电动路线从一开始就备受重视。为了获得有关部门的高额补贴,很多车企从一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纯电动汽车上。从早期的知豆,到后来的蔚来,莫不如此。

       但随着新能源补贴的逐步滑坡,如今纯电动汽车的热潮似乎已经在慢慢退烧。当然,从目前的技术层面来看,纯电动车的真实续航要想达到燃油车类似的六七百公里续航,难度依然很大,短期内可能难以看到突破。即便个别车企能够达标,但成本压力非常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先被有意无意忽视的插混路线开始被大家所看重。

       同时,来自市场的反馈也证明插电依然有不一批不小的受众。此前,在车友头条专访比亚迪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时,对方曾表示,从国内一些地区的新能源销量来看,目前上海的插混占到七成,纯电占三成,深圳基本上也是四六开。由此可见,兼顾省油和长续航的插混车型,正在得到越多越多新能源消费者的认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次奔驰要联合吉利研究新一代插混发动机,也体现了德国豪门对于插混路线的看重,或许他们也看到了当下插混车型的市场前景。未来,插混会不会成为后起之秀,压过纯电动成为新能源的主流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产业的第一次芯片危机

       近段时间,长安深蓝有点“火”。

       先是,在中国汽车质量网、黑猫投诉等平台内出现大量关于长安深蓝SL03的投诉,其中黑猫投诉平台上汽车黑榜的季榜第一名和周榜第一名,长安深蓝30天内投诉量达到177次。

       紧接着,长安深蓝又因为降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然后“老车主”一个礼拜之内连出两封联名信,要求厂家给予补偿。

       作为长安深蓝首款战略车型,深蓝SL03凭借16.89万的起售价,再加上全系标配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高通8155芯片、AR-HUD、无框车门、14.6英寸向日葵屏、1.9平米全景天幕等配置加持,让其迅速成为20万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匹黑马,同年9月开启交付,12月就销量破万。

       但谁能想到,这还不到一年,这个当初炙手可热的品牌会深陷舆论风波。

“先涨后跌”,引老车主不满

       作为长安汽车蛰伏五载,交出的答卷,长安深蓝以及新品牌首款量产车型长安深蓝SL03,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视为“香格里拉王冠上的宝石”。

       “我们第一款产品上市就上量,月产18000台的产能也已经准备好,我的目标第一个月至少收到5万台(订单)。”这是去年深蓝品牌出场,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对媒体立下的flag。而深蓝SL03上市后,也确实出现了33分钟订单破万的火爆场面。另据官方披露,截至2022年9月底,深蓝SL03订单量已超4万辆。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相当火爆了,可到了实际交付环节,曾经立下的flag,终究还是倒了。

       据乘联会数据显示,去年8月作为深蓝SL03上市后的首个完整销售月,其交付量仅894辆,尽管在12月份销量涨势迅猛,达到了9094辆。但事实上,长安深蓝上市后5个月时间也仅卖出2.7万辆,这与官方所谓的“月产18000台”差距悬殊。

       虽说flag没实现,但抵不住长安深蓝对产品的自信。于是,在去年12月长安深蓝宣布于2023年1月1日调整售价,SL03增程版和纯电版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3000-6000元。

       进入2023年,在特斯拉掀起新能源降价潮,小鹏、问界、飞凡等品牌相继跟进。

       刚涨完价的深蓝突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十分尴尬。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长安深蓝SL03的销量跌至6137辆,环比下滑32.5%,而2月份销量更是进一步下跌至了4103辆,环比下滑33.1%,成为了唯一一家环比下滑的主要新能源品牌。

       到了3月初,由东风系缔造的骨折式补贴降价,引发车市强烈“地震”,上海、广州、北京、安徽、吉林、四川等省市,超过40多个品牌加入到这场价格战当中。

       面对自身销量下滑的窘境和汽车市场友商们的夹击,刚大张旗鼓涨价的长安深蓝也加入到“掀桌子大军”,当前购车可享受2.2万元购车补贴、2万元购车礼包。

       从官宣涨价,再到降价,长安深蓝这一波骚操作,不仅仅是引发了诸多已购消费者的不满,更会给品牌带来隐形的伤害。

       另外,官方降价虽说可以引发消费者的短期关注,但却难以促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毕竟不稳定的售价容易引发消费者再等等的心理,造成等等党的群体越来越大。所以,长远来看,“掀桌子”终归是治标不治本,相反,甚至可能还会产生副作用。

       而且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补贴完之后,长安深蓝SL03在今年二季度和下半年还怎么卖车?倘若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再度跟进降价,长安深蓝还要不要继续降价呢?

       品控危机频发,屡遭投诉

       对于长安深蓝来说,销量下滑之外,更棘手的还是产品深陷质量问题。

       比如有车主反映,主驾座椅压力感应不灵,这就会导致开车过程中,中控屏频繁转向,很影响驾驶体验和行车安全;还有主驾座椅记忆不灵,保存完后下次上车时,又会恢复到完全不同的位置。

       除了主驾,空调也是被吐槽的重灾区,比如开启后有明显电流声、没有记忆功能、APP远程空调不制热等,此前的OTA升级也仅是优化了空调能耗。

       驾驶体验方面,增程器启动噪音大,底盘调教一般,过颠簸路面的时候舒适感较差等也是车主普遍吐槽的问题,以及老生常谈的能耗虚标,整体质感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还有深蓝SL03引以为傲的智能化,其官网上对这款车的定义是:好选好用好智能。但实际,当用户拿到车之后,深蓝SL03智能化这块也成为车主投诉最多的地方。

       不久前,有车友投诉深蓝SL03运营内存和储存空间虚假宣传。深蓝官方宣称车机娱乐系统的运营内存和储存空间为12G RAM +128G ROM,但经过第三方软件测试显示,其车机娱乐系统为8G RAM +64G ROM。对此,长安深蓝解释称,是因为深蓝SL03的车机搭载了安卓和QNX两个操作系统,分别偏向娱乐和安全的不同属性,12G+128G是两个系统的总内存,而分配给QNX的内存资源,也无法通过网络测试办法扫描到。

       这样的解释,或许算不上虚假宣传,毕竟有部分车企也用过类似的文字游戏,而且大部分普通用户都不会了解车机内具体有多少个操作系统。但长此以往车企是不是都会比谁更会玩文字游戏,最终劣币驱逐良币。

       此外,动力系统故障也是深蓝SL03车主们的投诉热点。

       去年就有车主反映刚提深蓝SL03驾驶了10分钟,就发生故障,无法加速,仪表盘上显示“小乌龟”动力系统故障。今年2月,长安深蓝汽车在行车过程中,中控屏幕无故绿屏,过了大概30秒,仪表盘屏幕显示错乱,又过了10秒左右,中控屏幕、仪表盘屏幕一起黑屏,打转向灯什么的都没反应。

       还有续航方面的问题,官方所宣传的纯电版515km续航,实际只能开420km,增程版200km的纯电续航,在冬天只能跑80公里,虚标严重。

       除了上述产品缺陷,深蓝SL03吐槽比较多的还有未按约交车、定金纠纷、4S店售后态度差、不专业的问题,达不到同级竞品的水平。

       面对当下越来越卷的市场,想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保证优质是基础,优良的服务则是留住客户的核心。

       这么来看的话,也不难理解为何不到1年时间,曾备受期望的长安深蓝陷入“口碑、销量”双降的“死胡同”。

       总结:

       随着越来越多“大魔王”选择掀桌子,2023年中国车市将变得愈发“窒息”,能不能“活下去”,如何“活下去”?成为各大车企首要思考的问题。

       而在这“生死存亡”之际,遭遇“口碑、销量”崩塌困境的深蓝汽车也给一众品牌敲响了警钟。接下来,长安深蓝S7也将迎来大规模交付,倘若车主反馈的质量问题不能妥善解决,长安深蓝既定的40万辆销量目标大概率又要打脸。

       所以,长安深蓝真该好好想想如何挽救崩塌的口碑。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3月比亚迪销量达20多万辆!理想、哪吒交付均已过万

       芯片,在现代汽车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目前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国际芯片巨头率先抬价,部分车企面临停产。这是一幕世界汽车工业第一次遭遇芯片危机。芯片安全正成为汽车供应链安全不可忽视的一环。

       文丨AutoR智驾?王硕奇

       12月5日,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大众旗下部分车型受到芯片产能影响,将被迫停产。

       “有消息称,受芯片供应不足影响,上汽大众从12月4日开始停产,一汽大众也从本月初进入停产状态。而影响南北大众停产的主要原因是芯片供应不足。”

       对此,大众中国回应称,虽然芯片供应受到影响,但情况并没有传闻中严重,目前正在寻求解决办法。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徐颖称,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也已经和总部、相关供应商展开协调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目前,相关车辆的客户交付没有受到影响。

       事态经过两天的发酵,已经有多家供应商表示将面临缺货或者涨价,而也有部分品牌声称不受影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商博世表示,已关注到行业内某些零部件的供应链瓶颈,“不仅是汽车行业,整个全球采购市场都存在半导体元件短缺。”博世还指出,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都无从幸免,在当下紧张的形势中,博世在密切联系客户,以尽力维持供货。

       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Continental)近日表示,尽管芯片生产商已通过扩大产能来应对近期突增的需求,但市场所需的额外供应量将需要6-9个月才能实现,因此潜在的供应瓶颈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近期德国大众集团在国内的合资厂因车载芯片供应不足,新车生产已受到影响。

       此外,考虑到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犹存,占据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的恩智浦、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和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厂商随时有受到疫情影响而停工停产的可能性。

       荷兰汽车芯片供应商恩智浦半导体给客户的一封邮件显示,该公司必须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因为它面临着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和芯片的“严重短缺”。

       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Infineon?Technologies)表示正扩大投资,以求提高奥地利芯片工厂的生产。该公司的一份声明称:“考虑到2021年汽车产量一定幅度的增长,我们将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产能。”

       而国内主机厂比亚迪方面先对?“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企停摆”传闻回应表示,公司在新能源电池、芯片等方面有一整套产业链,不仅可以充分自给,还有余量外供。

       比亚迪在芯片领域的积累可谓借助这一事件进行了放大。而各个零部件厂商借此机会的联合涨价与发声,似乎正在营造一种零部件涨价的趋势。

       大众缺了什么芯片?

       除了大众中国的回复之外,南北大众相应对停产的消息也相继进行了回复。

       一汽大众回应称,公司目前正与相关供应商进行沟通,实际情况应该没有写的那么夸张。

       上汽大众则回应称,新车生产的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该企业并没有如外界传言的全面停产,芯片市场供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受影响的不只是汽车行业,汽车行业里也不只影响大众。

       据悉,本次短缺的汽车芯片将导致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即车载电脑两大模块无法生产。而大众汽车所有车型都有配备ESP和ECU产品,因此受到的影响最大。

       其实不仅是大众汽车基本配备ESP和ECU产品,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要求,ESP是每一辆车强制安装的产品,而ECU相当于汽车的电脑,控制着发动机和变速器的运行也是现代汽车必不可少的零部件。

       目前国内ESP和ECU主要由大陆集团和博世两家供应商供应,受到此次芯片风波的影响,两家零部件巨头也面临停产的风险;同时有媒体报道称,大陆集团的库存目前只有一万套左右,已无法满足供应需求。也就表明,此次芯片短缺除了南北大众等合资车企受到影响外,大部分自主品牌也将面临断供的可能。

       ESP为什么造不出来?

       首先,要知道ESP之中也需要半导体芯片,用来计算和控制。

       据报道,目前晶圆代工厂的佼佼者——台积电、联电,第四季订单已经全满,明年上半年先进制程及成熟制程(先进制程:28nm、14nm、7nm、5nm等;成熟制程:28nm以上)产能也纷纷被客户全部预订一空。

       而本次汽车芯片的短缺,将导致ESP也就是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车载电脑这两个关键模块无法生产。

       而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的ESP供应商,市场依然被博世、大陆、天河等供应商垄断。

       国内目前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esp研发成果,也不具备独立研发、设计、制造、调校整套esp的技术能力。整套esp系统的主要难点在于各种传感器、执行装置以及系统调校经验。

       但在主机厂层面,已经有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品牌在研发自己的车身稳定系统,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何比亚迪着急给自己打广告。

       广义上的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应称为ESC。而“ESP”,即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是博世公司对车身电子稳定系统的叫法。宝马搭载的控制系统为DSC,丰田为VSC,VSA则是本田对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的称呼。比亚迪的“BSC安全控制系统”就是车身稳定系统。

       早在2017年,“比亚迪安全控制系统(BSC)项目,选址在大亚湾西区响水河工业园比亚迪二期生产基地的E4栋厂房4楼东半部,车间面积约4000平方米,生产安全控制系统(BSC)20万套/年。

       至于为何之后比亚迪仍然用博世的ESP?只是研发成功之后,博世给比亚迪成本价供货,比比亚迪自己的价格还要低。

       但在车载芯片领域,比亚迪实现自给自足应该也不成问题。

       在国内市场中,比亚迪分别享有国内电池第二、电机电控第一、BMS?第一、IGBT?第二的市场份额排布。

       因此ESP的制造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与供应商巨头比拼成本与价格。

       芯片缺货或将成为常态

       中国汽车协会发布统计11月销量预估数据。预估11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273.3万辆,环比增长6.2%,较去年增长11.1%。从中汽协行业信息部发布信息来看,今年11月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9.3%,商用车销量则同比增长14.2%。如此一来,汽车产销将实现连续8个月增长。

       市场回暖叠加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国内的汽车厂商纷纷积极应对暴涨的需求,但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不足10%,并不能实现安全自主可控的我国来说,一旦芯片突然断供,将会有更多的车企受到影响。

       据悉,本次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主要出在芯片的上游企业,受疫情影响,海外规模较大的晶圆厂和封测厂陆续宣布停产,意法半导体公司罢工,造成全球半导体缺货严重。这其中,传统汽车平均每辆车用到70颗以上的MCU芯片缺货程度较高,国际MCU芯片大厂的产品出现全线延期。

       除了因疫情导致国外的芯片组装工厂被迫停产导致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电子消费等行业对于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厂商对部分汽车芯片产能进行了转移,面对下半年中国车市的强势复苏预判不足,自然也就无法应对。

       而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此次芯片的短缺或许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因为汽车芯片是定制产品,一颗完整的芯片制造流程包括芯片设计、晶圆代工以及封装测试等步骤,而由于目前晶圆代工产能的受限,部分芯片交易周期均在数月以上。

       因此汽车市场犹如数码产业一样将会常态化的缺芯。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浪潮席卷,软件将定义未来汽车的理念已成为共识,芯片在汽车制造业中的重要性也将会愈发明显,因此,拥有强大“中国芯”迫在眉睫。

       今年9月份,由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共同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牵头70余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这也让自主汽车芯片领域有了统一的行动组织,同时也体现出了国家对于汽车芯片的重视。可以预见,芯片自主化将成为整车制造商的头等大事。

       而对于整个半导体行业而言今年也是无比的受关注,中国工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将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有力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向前,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被自主品牌攻克,但是,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壁垒无法打破,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的帽子将始终无法摘掉。从中兴、华为的遭遇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掌握更多核心技术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的道理。

       芯片在汽车产业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大众的停产只是一个开始,它说明稳定的芯片供应不仅仅是当前我国众多行业的掣肘,它也影响了世界汽车产业这一制造行业的王冠。

       芯片安全将是所有意图在智能汽车时代占据一席之地的每一位玩家的钥匙。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拉踩”无人驾驶、发力辅助驾驶,王传福看清比亚迪未来了吗

       比亚迪

       4月2日,比亚迪公告,2023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71万辆,去年同期为10.49万辆;本年度累计销量55.21万辆,同比增长92.81%。比亚迪同时披露,2023年3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13312辆,3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装机总量约为9.891GWh,2023年累计装机总量约为26.991GWh。

       王朝品牌销售147443辆,海洋品牌销售48248辆,腾势品牌销售10398辆。

       插电式混合动力方面,比亚迪3月产销数据为104,356、103,419辆,今年累计295,127、283,270辆,同比增长108.25%、100.17%。

广汽埃安

       此前,2022年埃安累计销量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创造销量增速新纪录,一举拿下2022年造车新势力王冠。

       今年广汽埃安公布3月汽车销量,突破4万辆,达到40016辆,同比增长97%,环比增长33%。2023年1-3月,广汽埃安累计销量80308辆,同比增长79%。

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公布3月销量。数据显示,哪吒汽车3月份总计交付10087台其中,哪吒V车系交付4793辆,哪吒U车系交付3088辆,哪吒S交付2206辆。今年1-3月累计交付26176辆;截至2023年3月,哪吒汽车累计交付274226辆。

       哪吒S是哪吒自研山海平台首款落地车型,定位于中型轿跑车,长宽高分别为4980/1980/1450mm,轴距2980mm,同级别的有比亚迪汉EV、零跑C01V、小鹏P7等。

       哪吒U是哪吒汽车旗下的第二款量产车型,轴距达到2770mm,虽然他定位只是一台紧凑型SUV。NEDC续航里程为400km/500km,售价区间为13.98-19.98万元。

       哪吒V系列是第三款量产车型,定位是一款纯电动小型SUV,轴距为2420mm,NEDC续航里程301km,售价区间为5.99-7.59万元。

蔚来汽车

       3月蔚来汽车公布交付数据,新车交付10378台,同比增长3.9%,其中高端智能电动SUV交付3203台,高端智能电动轿车交付7175台。2023年截至三月,蔚来共交付新车31041台,同比增长20.5%;目前为止,蔚来新车已累计交付320597台。

赛力斯

       赛力斯汽车发布公告,2023年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 8511辆,同比增长14.23%;3月产量达8015辆,同比增长31.40%。今年3月,赛力斯系列车型产量为 3053辆,同比减少11.92%;销量3679 辆,同比增长 16.42%。

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发布公告,2023年3月共交付新车20,823辆,单月交付量超2万辆,同比增长88.7%。2023年第一季度累计交付52,584辆,同比2022年第一季度增长65.8%。截止到2023年3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30.99万辆。

       “家庭五座新旗舰-理想L7已经正式交付,首批市场反馈超过预期。同时本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超过30万辆。理想汽车凭借近2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很多消费者的优先选择。

       截至2023年3月31日,覆盖123个城市理想汽车在全国近300家零售中心,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18家,也覆盖200多个城市。

       特斯拉第一季度交付量42.29万,预估42.12万,创下了历史新高。特斯拉第一季度汽车产量44.08万辆,预估43.25万。在上一次电话财报会议上,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特斯拉计划今年生产180万至200万辆汽车。

       但是Model S和Model X车型在一季度的产量环比也有下滑,交付量则是同比环比双双下滑。这两款电动汽车在一季度生产19,437辆,去年同期生产14,218辆,交付14,724辆。

       与Model S和Model X下滑不同,Model 3和Model Y这两款的产量和交付量,同比大幅增长,环比也在持续增加。而根据中国乘联会的数据,特斯拉今年1至2月共交付14.05万辆中国制造的汽车。在一季度生产421,371辆,高于去年同期的291,189辆;交付412,180辆,也高于去年同期的295,324辆,较上一季度的388,131辆出现明显增加。

零跑汽车

       零跑汽车3月交付新车6172台,较2月的3198台有明显增长,但同比去年下滑了39%。今年一季度,零跑汽车累计交付10509辆。

极氪汽车

       极氪汽车发布3月份交付量共6663台,同比增长271%,环比也增长了22%,累计交付达到93182台,已经逼近十万大关。

       撰文/小图图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有文化,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无人驾驶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忽悠多少年了,有几个成了吗?”

       如此语出惊人,来自一向低调的比亚迪掌舵人王传福。近日,在2022年财报交流会上,王传福对自动驾驶侃侃而谈。在他看来,自动驾驶就是被资本裹挟的虚头巴脑的东西,高级辅助驾驶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比亚迪官宣扩大与英伟达NVIDIA合作,将在下一代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多款车型中使用英伟达DRIVE Orin高性能计算平台。“口嫌体直”的王传福无法彻底割舍自动驾驶,这背后暗藏比亚迪守护王座的焦虑与不安。

无人驾驶怎么扯淡”了

       从王传福的发言来看,他把“扯淡”归为三点,即生产线搞智能化、无人生产尚且很难,何况工况复杂的无人驾驶;无人驾驶出事了,责任谁来承担;自动驾驶是被资本裹挟的。

       首先,工业智能化存在实践难点。王传福以比亚迪举例称,比亚迪现在有66万员工,最需要产线无人化,它没有法规问题,而且每天干重复的活。“能不能用机器来干,不用人来干?这样我省掉60万员工(工资),也不要交社保,也不要提供住宿”。王传福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连固定的东西都搞不定,更别提比这个难几万倍的无人驾驶了”,与其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无人驾驶,不如将精力集中在提高产线的无人化水平上。这其中不仅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质量检测、自动化设备维护等,而且也要注意人机交互安全和数据安全等问题,并非一蹴而就。

       其次,无人驾驶的责任界定问题仍存争议。王传福用一组数据说明,全球每年因车祸死亡110万人,深圳每月因车祸死亡24人;因为比亚迪在深圳的市占率达到24%,那么按照比例算的话,有好多是比亚迪的车造成的车祸。

       “但我们接不到任何一个电话,为什么?因为产品转向和制动符合法规,这个车祸与我无关”,在王传福看来,如果换成自动驾驶,一个车祸就能让这款车卖不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不愿承担这个责任,“政府说我承担责任可以,你们现在把全世界110万种死亡工况,都测一遍,谁来模拟?谁来做相关设备?”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别)和高度自动驾驶(L4级别)的车辆,应当具有人工驾驶模式和相应装置,并配备驾驶人。只要L3级别或L4级别自动驾驶系统开启状态下,若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第一责任人均是驾驶员。

       此外,王传福从技术的角度认为,自动驾驶本质上就是一款辅助驾驶的高级配置,却被业界传成悬乎乎的东西,被资本裹挟,让人类花了几千亿美金,最后到头来就是一个3000-5000块钱的高级配置。

       总的来说,在王传福眼中,无人驾驶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只是当初没人把话讲出来,随着市值不断下跌才慢慢回归理性,回到高级辅助驾驶的航道上。

高级辅助驾驶自带上帝视角,比亚迪也心动?

       “辅助驾驶系统就像‘上帝’,他负责看着人开车,在人打盹、低头看手机、走神的时候进行提醒,不至于出现车祸,但必须是人在驾驶。”

       王传福的这一想法与地平线CEO余凯不谋而合。余凯认为,当前行业整体上都在回归理性,在回归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其实绝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真正地实现无人驾驶,而是需要驾驶过程中的轻松感,能够消除紧张和疲劳。

       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辅助驾驶系统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随时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以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系统运算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据统计,2022年我国在售新车L2和L3的渗透率分别为35%和9%,预计2023年将达到51%和20%。不过,2022年L4渗透率仅为2%,预计2023年将达到11%。

       由于商用车对价格敏感度较低,B端付费意愿更高,加之政策鼓励与放开,限定场景下的商用车自动驾驶率先进入商业化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城市道路环境复杂,且法规方面仍存争议,乘用车的高等级自动驾驶落地仍比较困难。

       不过,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比亚迪在自动驾驶上的实绩与“狂飙”的销量相去甚远。尽管王传福认为完全的无人驾驶是“胡扯”,但在自动驾驶浪潮的推动下,落后就要挨打,比亚迪也需要武装,而且早有布局。

       2019年3月,比亚迪与华为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其将华为HiCar系统、鸿蒙OS平台和DiLink在比亚迪汉上进行了深度融合。2021年3月,比亚迪又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并于2022年4月达成定点合作,将在其大部分车型上搭载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征程5。

       2021年底,比亚迪官宣与Momenta成立智能驾驶合资公司“迪派智行”,依托比亚迪的深度垂直整合能力及Momenta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积累,面向高阶自动驾驶布局。

       尽管比亚迪在自动驾驶上用功颇深,但外界对其印象仍以“电动化”为主。然而,电动化并不代表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可以简单分为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王传福曾表示,汽车行业百年未有的变革中,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下半场更精彩。

       如今来到了下半场,智能化成为各新能源车企的关键点,“蔚小理”也频频加码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的压力可想而知,今年3月份,英伟达宣布从2024年开始,比亚迪将在旗下车辆中使用NVIDIA Drive Orin高性能计算平台,其是目前市场上性能最高的汽车级处理器,被大量国内厂商采购并应用于高阶辅助驾驶中央超算。

       比亚迪开始补齐智能驾驶辅助方面的短板,向着智能化迈进,而这背后则是它“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忧虑。

来自断层TOP1的焦虑

       比亚迪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

       销量方面,比亚迪2022年总销量为180.25万辆,同比增加149.88%。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79.66万辆,同比增加151.83%,依然取得断层TOP1的好成绩。

       尽管如此,面对特斯拉这个劲敌,比亚迪还是不能松懈。2022年,特斯拉总营收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净利润约125.6亿美元,同比翻倍。销量方面,2022年特斯拉全球共计交付电动汽车超131万辆,同比增长40%。

       从财务表现来看,特斯拉还是要优于比亚迪。为了改善销量短板,特斯拉将2023年的预计全球产量定为180万辆,保持50%的年复合增长率目标。不过,马斯克称,他们自己的真正目标是200万辆。

       王传福则给比亚迪定下300万-360万的销量目标,比之前传闻的400万辆有所下调。

       当数据跳进现实,特斯拉给比亚迪带来实实在在的冲击来自低价车型,以及被王传福“吐槽”的智能驾驶。

       今年3月初,在特斯拉投资者日活动上,特斯拉就曾表示,下一代车型制造成本将降低50%。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款低价车型是一个小号Model Y,特斯拉正在为其构建一个高达400万辆的年产能计划,其全球工厂都会参与制造,北美的超级工厂将承担200万辆,德国柏林工厂和上海临港工厂分别承担100万辆。

       据专业人士预测,新车预计最快将于今年三季度在上海工厂开启投产工作,国产后的市场起售价有望保持在15万元左右,未来也将与宝马i3、比亚迪海豹等纯电动车型展开竞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A级新能源车成为市场主流,从产品价格来看,15万-20万元是市场最受欢迎的价位区间,2022年累计销量185.5万辆,同比增长达2.1倍。

       这说明,15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新能源车型将是新能源车企的发力点,特斯拉一旦放下身段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车型,首先感受到直接竞争压力的便是比亚迪,毕竟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也是它的主力车型区间之一。

       更何况,这是来自断层TOP2的凝视。年初,特斯拉开启历史最低价模式,就曾引发中国车企集体开卷, 直至今日,降价潮的浪花还未退散。

       特斯拉之所以敢于降价是因为其有着相当成熟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不断降低成本,如不断完善一体化压铸等标准化及无人化生产流程,来降低生产成本。而正如上文提到的,王传福坦言“生产线搞智能化、无人生产很难”,如何加强技术创新改善盈利能力依旧是比亚迪的待解题。

       特斯拉除了深入比亚迪低价车型腹地外,在智能化方面也存优势。据了解,这款小号Model Y将主要以自动驾驶模式运行,这意味着特斯拉要把自动驾驶平民化,对于比亚迪来说又是一大冲击。

       正如上文所述,比亚迪的智能化还远未符合市场期待。从2022年研发投入来看,研发费用为186.54亿元,占整体营收比例约4.4%。在所披露的11个主要研发项目中,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光伏等领域,智能化项目有全景自动泊车系统、智能网联系统DiLink 4.0和智能座舱平台腾势Link。

       可见,比亚迪目前智能化投入主要在智能座舱方面,智能驾驶投入不足。王传福判断,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能达到40%-45%,单月可能突破50%。这意味着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竞争会更激烈,渗透率一旦达到峰值,增速就会有所放缓,届时对各家车企的考验更严峻。

       “我是搞战略的,我看的比谁都清楚,我要看不清这公司就倒掉了”,比亚迪的销量给了王传福这样的自信,但清醒的头脑注定促其直面焦虑。

       文中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91che,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今天关于“比亚迪汽车王冠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比亚迪汽车王冠店”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